不确定度分析在油品检测精度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邓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销售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石油化工行业持续发展,对油品品质的检测精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油品自身成分繁杂、物理性质存在波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到样品处理方式、仪器运行性能及环境条件的干扰,最终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产生影响。传统检测方法往往侧重操作规范执行与设备稳定维护,却无法全面评估测量结果包含的不确定性。将不确定度分析引入该领域,不仅能够对潜在误差进行量化处理,还能有效识别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为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数据可信程度提供全新思路,现已成为提高油品检测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油品检测过程中主要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油品检测精度与产品质量把控及行业监管成效密切相关。不确定度作为衡量检测可靠性的核心指标,需深入探究其主要来源,为精度提升提供指导。
1. 样品前处理的不确定性影响
样品前处理是油品检测的首要环节,涵盖取样、分离、预处理等操作,若操作方式不标准或样品缺乏代表性,会直接干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油品组分易挥发或氧化,处理时若未严格把控温度与时间,可能造成目标成分损耗,引发系统性误差。不同批次样品的均匀性差异,也可能导致不确定度出现明显波动。故而,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前处理一致性管控,是降低检测不确定度的关键举措。
2. 仪器设备性能的不确定性来源
仪器是保障油品检测精度的核心载体,其稳定性、灵敏度及校准状况对不确定度存在直接作用。像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这类设备,长时间运行后可能出现漂移、基线噪声增强或检测限改变等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结果的重复性与准确性。此外,仪器校准用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使用时长以及操作人员的差异,也会给最终结果带来累积误差。因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与校准,并记录其状态参数,是管控仪器源不确定度的基础方式。
3. 操作人员与环境因素的干扰
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准、操作规范性及对设备的熟悉程度,直接关乎检测过程的可重复性与稳定性。不同操作人员在样品处理、仪器调试及数据读取等环节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引入不确定度。检测实验室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外部条件,同样会影响仪器稳定性与检测反应进程。高温或湿度波动可能导致部分油品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检测结果。改善检测环境、提高操作人员培训质量,是管控人为与环境不确定度的有效途径。
二、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在油品检测中的应用实践
为全面增强油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需将不确定度评估方法融入实际检测流程,实现对测量误差的定量分析与优化管控。
1. 不确定度评估的基本流程
不确定度评估一般包含识别误差来源、构建数学模型、量化各项不确定度分量,再通过合成计算得到合成不确定度。在油品检测中,要先依据检测方法特点,识别影响结果的关键变量,比如样品质量、体积、浓度变化、仪器重复性等。之后,借助实验数据与标准不确定度公式,对每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最后,运用合成方法(如平方和开方法)整合多项不确定度,获取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为结果解读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标准物质在评估中的应用
标准物质的运用为不确定度评估提供了重要基准。油品检测中常用的参考油样、纯度明确的混合液、浓度标样等,具备可追溯的准确值与已知的不确定度,可用于评估仪器性能及操作稳定性。在检测柴油中芳烃含量时,可采用浓度清晰的标准样开展比对,通过多次测定其回收率与偏差,评估系统性误差与重复性不确定度。
3. 实际检测中案例应用分析
以润滑油中金属元素含量检测为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时,需对进样体积误差、仪器信号稳定性、试剂浓度误差等因素开展不确定度评估。通过设置重复测量组、绘制校准曲线并对背景信号进行漂移校正,可量化各项不确定度来源。评估结果显示,进样一致性与仪器响应波动是影响最大的不确定度来源,针对性改进自动进样系统与温控条件后,合成不确定度降低约 30%c 。该实践证实了不确定度评估在提升检测稳定性方面的应用价值。
三、基于不确定度分析的油品检测精度优化策略
不确定度分析不仅可揭示检测误差的本质,还能为油品检测精度优化提供可量化依据。对关键因素实施系统管控,能够有效增强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程度。
1. 完善操作流程与技术规范
操作流程标准化是降低人为不确定度的重要途径。结合不确定度分析结论,需对样品称量、稀释、前处理、进样等环节开展精细梳理,制定具体操作指南。针对样品稀释误差较高的问题,可引入高精度自动移液器替换人工操作,提升体积控制的一致性;对进样前预处理条件执行严格时间管控和温度监测,以减少成分挥发或降解引发的不确定性。
仪器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集中在稳定性、灵敏度与线性响应方面。为此,应搭建完整的仪器状态监测制度,涵盖检测前稳定性测试、运行中数据漂移监控以及周期性校准与比对。可运用内标法、重复测量法等方式实时追踪仪器响应的偏差,结合不确定度评估结果分析波动趋势,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检测参数或维护设备。
3. 构建动态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依托不确定度开展的精度优化不应局限于单次检测,而需贯穿整个质量控制流程。构建动态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将不确定度评估纳入日常质控机制,例如建立以不确定度趋势为导向的预警系统、定期更新不确定度模型参数、完善数据记录与追溯机制等。在批量样品检测中,可借助控制图、Z 得分等统计工具实时监测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发现异常波动及时溯源并修正检测流程。针对关键指标的不确定度变化趋势,制定分级响应措施,提高质量管理的主动性与前瞻性。
结语:
油品检测精度与产品质量、行业监管水平关联紧密,不确定度分析的引入为检测全流程提供了科学且系统的管控方式。借助识别并量化各类不确定度来源,能够有效揭示检测误差的本质,为优化操作流程、提高仪器管理水平以及构建动态质量控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采用不确定度评估不仅强化了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可信程度,还促进了油品检测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后续,需进一步深化分析方法的研究,拓宽其在多种类型油品检测中的应用范围与深度,从而全面提高行业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晓晨 . 硫氮含量测定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J]. 工业计量 ,2019,29(S1):72-73.
[2] 张森 , 许爱华 , 冯忠彬 , 等 . 油品调合对闪点的影响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J]. 分析仪器 ,2022,(03):65-68.
[3] 李明月 . 海上某油田含聚油泥石油类检测及其不确定度分析 [J]. 石化技术 ,2022,29(0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