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泥”文化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李淼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张岭幼儿园 725000
自然教育作为一种强调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自然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还能促进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全面发展。泥土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因其湿润、柔软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泥”文化,能够为幼儿提供独特的感官体验和创造空间,促进其对自然的理解与热爱。然而,尽管泥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逐渐被认可,许多幼儿园在课程设计、实施策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探讨如何系统地构建和实施“泥”文化班本课程,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1、幼儿园“泥”文化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幼儿园“泥”文化班本课程以自然教育为理论基础,倡导幼儿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泥”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的物质,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泥土不仅是自然探索的媒介,也通过其湿润、柔软和可塑性,激发幼儿的感官体验和创作能力。泥土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在合作性游戏和创作活动中,幼儿能够互相帮助,提升社交技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幼儿园对“泥”文化课程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园所已尝试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泥土元素,但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泥土课程设计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框架。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泥土课程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尽管“泥”文化被认为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但教师对泥土的认知和教育价值了解不深,导致课程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如何设计与实施一套系统、实用且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的泥文化课程,是当前许多幼儿园面临的挑战[1]。
2、“泥”文化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
2.1“泥”文化课程的目标设定与设计原则
明确课程目标时,要注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关注泥土的感知与操作技能,还要结合幼儿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活动中可以设计挑战性任务,鼓励幼儿在泥土中发现不同的材质、形状和功能,进而建立起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为了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课程还可以引导他们关注泥土与植物生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对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解。在课程设计的原则上,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性,课程内容应具备丰富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设计时应融入更多感官体验的环节,让幼儿在亲手操作和探索中发现和理解泥土的多样性与无限可能。课程活动的趣味性与教育性需并行,既要保证内容的教育性,又要确保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每项活动的安排,要兼顾知识性与游戏性,确保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2.2 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感官体验活动的设计,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触摸、感知泥土的质感、色泽与形状,促使他们深入观察泥土的变化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种类的泥土,创造多种操作方式,如捏、压、捏合等,让幼儿感受泥土的多样性,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自由创作。这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设置小组任务,让幼儿共同参与创作过程,例如合力制作泥土雕塑或设计一个小花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在互动中提升沟通技巧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小组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团队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并共同完成任务。环境创设同样不可忽视。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可以划分专门的泥土操作区,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工具,确保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户外泥土活动尤为重要,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直接接触泥土,感受四季变化对泥土性质的影响,这种真实的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幼儿与自然的联系,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3]。
2.3 教师角色与课程评估机制
教师在“泥”文化课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每次活动前,教师需要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再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例如,在泥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泥土的特性,激发他们的思考,并适时鼓励他们进行创意表达。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关注幼儿在操作中的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反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师专业发展尤为关键,为了提升教师在“泥”文化课程中的教学能力,应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泥土课程的实施技巧与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泥土对幼儿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具创意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4]。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促进共同成长,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评估不仅应关注幼儿的学习成果,还要重视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反应。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在泥文化课程中的全面发展[5]。
3、结语
通过对幼儿园“泥”文化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的探讨,可以看出,泥土作为自然教育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增强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还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其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课程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也为课程优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有效的教学策略,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 石明月 . 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以“泥趣”游戏车为例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5,(05):92-93.
[2] 简宇 . 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幼儿园陶艺活动的实践——以“我和陶泥做朋友”活动为例 [J]. 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5,(05):12-14.
[3] 黄 金 豆 . 幼 儿 园“ 泥 韵 ” 课 程 的 建 构 与 实 施 [J]. 早 期 教育 ,2024,(44):43-46.
[4] 王 庆 禄 . 幼 儿 园 泥 塑 园 本 课 程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J]. 山 东 教育 ,2024,(30):49-50.
[5] 王雨丹 . 基于自然教育的乡村幼儿园玩泥活动课程开发 [J]. 智力 ,2024,(2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