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索“代理家长”制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德育中的实施路径

作者

张剑锋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大岚中心小学

一、引言

作为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笔者深切感受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他们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情感和心理发展面临困境,情感德育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例如,我所在学校五年级的小李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小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代理家长”制作为创新教育模式,有望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其情感德育发展,但目前实施中存在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情感德育需求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数量规模庞大且分布集中。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超三分之一,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多随祖父母等亲属生活。我所在的农村学校,全校共有学生390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25人。生活状况不佳影响学习。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难以在学习上有效指导和监督。部分孩子生活艰苦,缺乏学习用品和辅导资料,影响学习成绩和积极性。

教育问题突出且辍学风险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易产生厌学情绪。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孩子认为读书无用,有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我校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看到村里一些青少年外出打工赚钱,便产生了辍学的想法,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劝阻,想放弃读书。

心理问题严重且行为偏差多。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情感缺失,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生活中叛逆、攻击性强,与同学冲突频率高。小李同学,就是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课后还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打架。

(二)情感德育需求

情感关怀需求极为迫切。渴望父母关爱和陪伴,希望有人倾听心声、理解感受,常把老师当作倾诉对象。

品德教育需求不容忽视。缺乏家庭教育引导,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出现说谎、偷窃等品德问题,需加强品德教育。

价值观引导需求十分关键。易受不良价值观冲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社会责任感,需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有些留守儿童看到村里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便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本事,对学习和道德规范都不重视。

心理疏导需求日益凸显。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有效心理调适能力,需要“代理家长”给予针对性疏导和干预。

三、“代理家长”制实施的必要性

(一)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代理家长”可承担部分家庭教育职责,在学习上督促完成作业、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关心饮食起居、培养良好习惯。

(二)促进情感德育发展

“代理家长”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稳定情感寄托对象,通过密切接触了解情感需求,给予关爱和引导,促进情感德育健康发展。如组织亲子活动增进感情,讲述励志故事激发上进心和自信心。学校曾组织过一次亲子活动,邀请“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一起参加。在活动中,“代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都表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情感德育有助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代理家长”可引导学会沟通、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若情感德育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代理家长”制可改善生存状况,促进健康成长,减少社会问题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四、“代理家长”制实施路径探索

(一)制度构建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代理家长”制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原则,规范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等环节。学校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职责和工作流程。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学校与当地村委会、社区等建立联系,共同开展关爱活动。

设立专项资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代理家长”的培训、奖励和活动开展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资金和物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学校合理使用资金,为工作提供物质支持。

(二)人员选拔与培训

严格选拔标准。选拔注重品德、责任心和教育能力,从学校教师、退休教师等人群中选拔,要求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和教育经验,并进行背景调查。

开展系统培训。对选拔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学、沟通技巧等。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如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小组讨论等。

建立培训档案。为每位“代理家长”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情况和考核成绩。根据档案进行定期评估,不合格者要求补考或重新培训

(三)具体实施策略

1. 情感关怀策略

(1)定期谈心交流:“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倾听心声,给予关心和鼓励。谈心地点可选择多样,营造轻松氛围。

(2)组织亲子活动: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如户外拓展、文艺表演等,增进感情,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

(3)建立情感沟通渠道: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动态,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可建立专门微信群或QQ 群。

2. 品德教育策略

(1)开展主题班会:与学校教师合作,定期开展品德教育主题班会,引导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2)树立榜样示范:“代理家长”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树立榜样。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学校可评选“诚信之星”等。

(3)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价值观引导策略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通过讲述名人故事等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校可邀请优秀校友作报告。

(2)进行消费教育: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避免盲目攀比和浪费。教给理财知识,培养理财意识和消费能力。

(3)关注网络文化:关注网络使用情况,引导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信息。比如,学校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代理家长”和老师一起向孩子们讲解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信息。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校园网络的管理,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4. 心理疏导策略

(1)建立心理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心理状况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干预。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协助。例如,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了心理档案,记录了他们的心理测试结果、日常表现等信息。“代理家长”和班主任定期对心理档案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干预和帮助。

(2)开展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给予针对性辅导,采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

(3)寻求专业帮助:心理问题严重时,及时与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寻求专业帮助。学校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

(三)监督评估与反馈调整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代理家长”的工作。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工作情况和满意度。学校成立监督小组进行检查和指导。

制定评估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情感关怀、品德教育等方面全面评估“代理家长”的工作。评估指标包括谈心次数、活动开展次数等。学校进行量化考核,激励提高工作质量。

及时反馈调整。根据监督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提高质量和效果。学校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评估结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五、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人员流动性大

“代理家长”多为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学校可建立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和福利,建立储备库及时补充人员。

(二)资源整合困难

实施需整合多方面资源,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困难。学校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各方面优势。

(三)社会认知度不高

部分社会公众对“代理家长”制认识不足,存在误解和偏见。学校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意义和作用,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活动,改变看法。

六、结论

“代理家长”制对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德育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多方面探索和实践,可推动该制度在农村小学顺利实施。虽实施中可能面临问题,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不断完善制度,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张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