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实践
刘爱华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 842200
1 引言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创新思维的引导与训练对提升写作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上融入多种文体与实践任务,体现了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并重的教学取向,如何借助教材资源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于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探索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推动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增强。
2 教材写作特点分析
教材注重写作任务的贴近生活与情境建构,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表达思想、展现个性,激发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内容安排上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根据任务驱动与表达目标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表达迈向综合性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写作题材涵盖议论、记叙、说明、应用等多种类型,体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目标取向,评价维度方面教材突出思维深度与语言逻辑的统一,倡导多元标准与过程性评价,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生成与修正。
3 创新思维内涵解析
3.1 概念与特征
创新思维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开放的视角审视问题,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与一般逻辑思维不同,创新思维不仅注重结论的合理性,更关注思维路径的多样性和思维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在教育领域创新思维被广泛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其核心特征包括问题意识的敏感性、思维方式的独立性、观点表达的多元性和表达逻辑的合理性 [1]。具体表现上创新思维常体现为对传统知识结构的重新理解和拓展,对情境任务的主动探究,以及对已有经验的质疑与重组。其发展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引导和具有开放性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从而达到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结合。
3.2 创新思维与写作的关系
创新思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它除了影响写作的主题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还决定了写作内容的独特性与表达方式的创造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主题作出独立判断,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并在逻辑清晰的结构中呈现出个体化的思维路径,这一系列行为都依赖创新思维的驱动,缺乏创新思维的写作容易流于模板化与陈词滥调,缺乏个性与深度,也无法真正体现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写作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写作任务的内在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动力[2]。创新思维的引导能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现象,并以富有新意的语言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立见解,推动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3.3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限于结果的呈现,还要聚焦于思维过程的生成与表达路径的多样化,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营造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独立的问题判断鼓励多样的表达方式与思维路径的展开,这一过程依赖任务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也依赖课堂氛围的自由与宽容[3]。目标定位上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体现为学生在写作中逐步形成批判性与反思性思维,增强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从模仿表达到独立建构的过渡,语文教学整体框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孤立任务,而是与阅读理解和语言积累、审美感知等其他教学目标形成内在联系,它的综合价值体现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表达策略的丰富和人文视野的拓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 教学实践策略探索
4.1 情境创设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主题单元或写作任务,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张力的情境素材,在学习《我与地坛》或《记念刘和珍君》后,可引导学生围绕“自我与社会”这一主题,设定一个公共写作语境如为校刊撰写专题评论,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观察与思考。教师应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开放性和任务的指向性,使学生能在明确目标下展开个性化思考,为提升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当前热点话题或校园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角色代入式写作[4]。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可设定“模拟辩论赛后发表个人立场陈述”这一情境,让学生围绕具体观点撰写表达立场的短文,激发其参与感也提高逻辑组织与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识别情境中的角色关系和信息需求与表达目的,帮助其在写作前形成清晰的任务认知结构,情境创设还应辅以素材积累与思维激发活动,像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在共享与碰撞中拓展写作视角,情境创设法强调从生活走向语言表达从具体现实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激活经验和整合知识并进行语言输出,这种过程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天然优势。教学实施中应避免生硬设定或脱离学生实际兴趣的情境内容,保持任务的真实性与开放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表达意愿,让写作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成长的载体与情感表达的平台。
4.2 批判性引导法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该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摆脱单一接受式的思维模式,主动对社会现象、文本观点以及日常经验进行独立分析与价值判断,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比较观点并形成具有逻辑支撑的立场观点,从而形成有深度、有逻辑、有个性的表达,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选取教材中的议论文写作模块作为实践场域,在讲授《短文两篇》或《议论文三则》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者的论证逻辑与立场倾向,然后引入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网络空间是否需要更严格的言论监管”或“成绩能否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与观点对抗,帮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和逻辑判断能力。在写作任务设计上,应突出论点鲜明、论据可靠与逻辑严密三大要素,引导学生从事实与逻辑双维度构建完整的表达体系 [5]。
课堂互动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应避免预设答案或灌输观点,而应根据追问与延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表达观点时,教师可以提出“你的观点是否存在盲区”或“如果对立立场成立,你如何回应”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再构,评价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让其从他人作品中发现思维漏洞与表达偏差,进一步锤炼自身的判断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批判性引导法的实质是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使写作从模仿和重复走向探究与思辨,在表达过程中实现个体思维结构的成长。该策略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引导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能构建开放但不失方向的问题链条,为学生提供真正具有思维挑战的写作任务,从而推动其创新表达与独立思想的形成。
4.3 多元表达训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任务覆盖记叙、议论、说明与应用等多种文体形态,为多元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教学中应结合这些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在风格转换、语体适应与表达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训练,增强其语言驾驭能力和表达创新能力,实践层面教师可以设置文体对照训练任务,如将一篇议论文转化为记叙文,或将一则说明文重写为书信体,使学生在风格迁移中理解语体特征与表达方式的差异,提升语感与文体意识。还可设计表达角度拓展任务,围绕同一主题撰写不同立场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表达的逻辑结构与语言策略,此类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灵活性,也促使其在表达过程中形成更宽广的思维视野与多样化的表达路径。
教师还要注重语言形式与内容结构的同步训练,在表达风格和句式变换与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指导,散文写作中鼓励学生运用意象构建和象征表达等手法丰富语言层次,议论文中引导学生根据对比和反问等修辞策略强化观点力度,课堂活动可辅以范文模仿和片段创作与语言重构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语言创造能力与语体迁移能力的协同发展。多元表达训练还应与学生的个体兴趣相结合,鼓励其尝试小说和戏剧、访谈和科普说明等表达形式,拓展其表达空间与内容领域,教师在评价中应重视表达个性的挖掘与语言创造的激励,而非单纯以标准化语言模式为衡量依据,该策略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学生对单一表达方式的依赖,引导其在多元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语言实践,为创新思维的生长提供多样而丰富的语言支持系统。
4.4 单元整合写作教学
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结构普遍体现出主题一致、文体关联与思维共通的特点,为整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内容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单元主题构建以写作为核心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整合与建构中实现语言表达与创新思维的同步提升,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单元中的核心文本作为写作准备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写作技巧、表达逻辑与立意方式。例如在“人物与命运”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文本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在社会结构中的命运走向,并围绕这一探讨撰写议论文或评论性文章。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还应强化思维导图、写作脚本与表达框架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内容组织与结构设计,提升表达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教学过程中可引入项目式学习元素,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完成一次综合表达任务,如专题写作、策划报告或公开演讲文本,使其在跨文体表达中掌握多维度的信息整合与表达策略,单元整合写作教学的优势在于避免写作任务的碎片化与技巧训练的机械化,使写作成为理解内容、反思价值与建构意义的整合活动。
4.5 学生作品点评激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对学生写作成果的深度挖掘与个性化指导,作品点评激励策略正是回应这一教学盲点,促进写作教学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激励”,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建立常态化的作品展示与讲评机制,鼓励学生将作品公开呈现于班级语文空间,如设立写作墙、班级文学角或线上作品专栏,营造尊重表达、鼓励创作的氛围。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应注重发掘作品的独特表达、深刻思考与语言亮点,不以统一标准衡量个体表达,而以成长视角发现每位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作品中的思维创新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肯定并提出具体的深化建议,使学生意识到思维价值与表达质量的关联性。
点评方式可采用课堂讲评、小组互评与教师个别反馈相结合的模式,提升评价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在课堂讲评中,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或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他人作品中学习表达策略与结构设计。小组互评则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发展反思能力与审美判断,教师可提供评价模板或引导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评价的逻辑框架。个别反馈则注重对学生个体表达特点的关注与长期追踪,根据逐篇指导与逐次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成长档案,实现能力积累。作品点评激励是教学反馈机制的体现,更是思维引导与情感激励的重要路径,评价语言使用上教师应坚持尊重与鼓励并重,避免简单判断与标签化批语,以问题式与引导式语言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持续表达。
5 结语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承载着语言表达与思维品质双重育人目标,创新思维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激发了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结合新人教版教材内容探索多样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构建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融合的教学路径。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优化教学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推动语文教学迈向高阶思维与个性表达并重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赟婷 .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J]. 高考 ,2024,(34):117-119.
[2] 郑有凌 .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类文章写作创新教学策略 [J]. 高考 ,2024,(26):16-19.
[3] 袁萍 . 浅谈高中写作教学模式创新 [N]. 语言文字报 ,2024-07-31(005).
[4] 王化曼 .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4,(10):37-39.
[5] 倪春凤 .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写作教学的创新 [J]. 留学 ,2024,(0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