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执行效果分析

作者

孙华

湖北建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从居民住宅到公共设施,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随着建筑行业规模扩张和技术革新,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工程环境。管理责任划分不清导致问题推诿,制度执行流于形式造成质量隐患,监管缺失引发偷工减料等现象频发。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高效执行,是解决当前困境、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基础认知

1.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围绕工程质量目标,将管理理念、方法、流程系统化整合的管理架构。它以质量方针为指引,通过明确各层级职责、规范管理流程、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该体系贯穿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维各阶段,涵盖人员、材料、设备、工艺等关键要素。其核心特征是以质量目标为导向,将分散的管理活动有机结合,通过 PDCA 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优化管理效能,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标准与使用需求,体现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的管理特性。

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安全与生活品质。住宅工程质量不达标可能导致结构坍塌、渗漏等问题,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建筑质量缺陷会影响设施功能发挥,降低使用体验。对于建筑企业而言,高质量工程是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优质工程能赢得业主信赖,积累良好口碑,拓展业务市场;反之,质量事故则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损害企业声誉,导致经济损失。从城市发展层面看,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1.3 现有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责任划分不明确是突出问题。项目参与方众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出现质量问题时易相互推诿。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将制度束之高阁,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操作,技术交底、隐蔽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流于形式。质量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难以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监督。同时,资源配置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材料设备质量把控不严,资金投入不合理,都对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2.1 组织架构设计

建立多层级质量管理组织是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决策层由企业高层领导组成,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负责制定质量方针、目标,统筹资源配置;管理层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将高层目标细化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执行层涵盖施工班组,直接承担具体施工操作任务。各层级明确职责分工,决策层把握方向,管理层协调资源、监督执行进度与质量,执行层严格落实操作规范。同时,构建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沟通,打破部门壁垒,确保设计、施工、质检等环节无缝衔接,形成质量管理合力,保障体系高效运转。

2.2 制度与流程建设

搭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需涵盖质量责任制度、技术管理制度、材料验收制度等核心内容。在施工准备阶段,严格审查图纸,做好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工艺要求,为施工奠定基础;施工过程中,加强工序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对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重点验收,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隐患;竣工验收阶段,依据标准规范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对质量问题倒查追责;设立奖惩制度,对质量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造成质量事故的严肃处理,激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营造良好质量管控氛围。

2.3 资源配置与保障

人力资源方面,依据项目需求配备专业齐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涵盖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质检员等,并定期组织针对性培训,提升人员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材料设备质量管控是关键,从采购源头把控,通过多方评估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检验制度,确保材料设备符合设计要求。建立技术资源保障体系,积极引入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深度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资金,科学规划预算,确保质量检测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质量保障工作的资金投入,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效果分析

3.1 影响执行效果的因素

人员素质与管理意识对体系执行效果起决定性作用。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质量意识淡薄,易导致操作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管理能力不足,会使制度执行偏离轨道。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诸多挑战,政策法规调整要求企业及时更新管理标准,市场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材料质量选择,自然环境恶劣会增加施工难度,影响质量控制。制度合理性与资源匹配度也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制度流程会降低执行效率,资源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则无法满足质量管理需求,削弱体系执行效果。

3.2 执行效果评估方法

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工程实体质量、管理过程质量、用户满意度等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定量指标通过实测实量、数据分析得出,如混凝土强度、构件尺寸偏差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审、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如施工工艺规范性、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客观公正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与企业内部审查相互补充,全面准确地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3 执行效果提升策略

持续优化制度流程,根据工程实践反馈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修订不合理制度,简化繁琐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技能和意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发人员积极性。建立动态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工程质量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责任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形成质量管理闭环,不断提升体系执行效果。

四、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执行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核心。通过明确体系概念内涵,剖析现存问题,从组织、制度、资源等方面构建科学体系,并深入分析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建立合理评估与提升策略,能够系统性解决质量管理难题。未来,需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升级,以适应建筑工程日益复杂的需求,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质量根基。

参考文献:

[ 1 ]曹 元 光 .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的 构 建 与 实 施 探 讨 [ J ] .居业 ,2025,(03):154-156.

[2]朱应亮 . 住宅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J].建设监理 ,2025,(05):105-107+111.

[3] 谢思琦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庆悦来兴城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2025:738-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