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机械专业课程建设

作者

曹燕丽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重庆 402283

引言:

《焊接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操作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仍存在理论实践脱节、内容更新滞后、资源配置不足等诸多瓶颈。为更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提升教学适应性与有效性,亟需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基于此,以《焊接技术》课程为切入点,开展中职机械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课程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一、当前《焊接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中职《焊接技术》课程在实施时呈现出显著的理论实践分离问题——教学层面明显侧重于知识讲解,实践能力培养维度遭遇系统性忽略。该课程架构严重偏离产业端需求:抽象的焊接原理占据主要课时,真实工艺场景却甚少在课程模块中映射。学生群体的认知特征呈现割裂状态:机械记忆能力相对稳定,焊缝成型质量管控、设备参数调整等关键工序规范性却普遍不达标。

(二)教学手段单一

《焊接技术》课程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手段呈现同质化倾向。多数教师固守“讲授 - 接收”单向传递模式,弱化学生参与度,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信息手段与课程融合深度有限,虚拟仿真焊接系统、微课资源库、交互式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尚未形成教学实效。单向教学模式引发多重负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持续弱化,知识理解停留表层认知,高阶思维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发展受阻,最终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瓶颈。

(三)学生兴趣与技能掌握情况不佳

焊接技术作为操作性强的严格技能课程,专注力、耐心及实践动手能力需具备较高素养,部分学生欠缺清晰学习目标与职业认同感,焊接课程兴趣不足,出现学用脱节、精度不足等情况。部分学生机械常识与工程思维基础薄弱,技术动作不规范、焊接质量低下等现象频发。

(四)教材内容滞后

《焊接技术》教材内容正面临更新周期延滞、行业适配性下降的困境,其知识架构仍侧重传统工艺与基础理论为核心框架。新版教材普遍未充分整合激光焊接、机器人焊接、智能焊接控制系统等技术模块,这些前沿领域的技术空白直接反映出教材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二、《焊接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目标重构

课程规划需要贯彻“课岗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理念,构建技能等级认证、岗位核心素养、专业赛事体系的立体化衔接网络,梯度递进、训学结合的目标框架既培育关键技术能力,又铺垫职业成长通道与就业多样性发展基础。分层目标体系形成知识吸收、技能淬炼、素质养成的循环链路,为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可延续的赋能模型[1]。

(二)课程内容优化

教学质量依托课程内容展开。《焊接技术》的课程设计需立足岗位需求与学生基础实施优化,促进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匹配,以此保留电弧焊、气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等模块,融入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接等新兴技术;理论框架与产业案例互相嵌合,实训环节强化操作思维,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抽象知识具象呈现:操作流程按模块分解,学习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教学内容需具备动态调节空间,教师可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特征、学生认知水平及设备条件进行弹性编排 [2]。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为增强《焊接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与学生实践能力,需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契合职业教育特征的模式。项目教学法成为落实 " 做中学、学中做 "

的核心路径,教师可依据生产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其“立焊接头制作”“焊接工艺评定试件制备”将知识渗透至具体环节,促使学生在实操场景中熟练技能,这种模式既能强化操作水平,还能培养问题解析与解决的综合素养。

融合翻转课堂与情境教学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教师预先布置任务、安排视频学习,课堂聚焦研讨与实践,实现教学前移。创设企业化情境,其焊接车间模拟训练、缺陷判定任务,以此增强教学的代入感与实用价值。理实融合教学显现独特优势,讲解焊接参数调节方法时同步操作示范,练习过程同步解析焊缝成形效果,缩减认知到实践的转化周期,此类模式有力塑造学生的复合职业素养,匹配行业岗位需求 [3]。

(四)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的根基在于教学资源质量提升,焊接技术课程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资源体系。教材开发与数字化资源构建成为首要任务。首先,虚拟教学平台的开发需持续投入,微课视频切割知识模块、仿真系统破解实训条件制约、虚拟焊接平台提供无限次操作可能,在线评测系统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多维数字资源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实现时空延展与互动深化,教学灵活度显著提高。

其次,焊接实训基地建设包含硬件完善与产教融合两条路径,校内空间须配置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全类型设备,标准化车间必须满足安全规范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校企协同打造“产教共生型”实践平台更具现实价值。

结束语:

综上,通过明确岗位导向、重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丰富教学资源,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项目化教学与理实一体化的深入融合,使教学过程更贴近产业实际,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践表明,基于“课岗赛证”融合理念的课程建设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育人”与“育技”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晓 . 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J]. 现代农机 ,2023(5):101-102.

[2] 吕国赏 . 校企合作视野下的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1(1):95-100.

[3] 胡茂田 .“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9(23):195-198.

基金支持: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市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中职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主持人:马伟;项目编号:Z23348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燕丽(1989-),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机械工程系专业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