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蒋雪枫
勃利县高级中学
在高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高三学生正处于应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更在于通过史实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元的历史现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力,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三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概述
高三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以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方式分析历史问题,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史实的准确把握,还强调他们对历史材料进行甄别、比较、反思,避免单一化、片面化的结论。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设问讨论、史料分析、多元史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三阶段是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将批判性思维渗透于历史学习之中,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中复杂的问题情境,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提供深层次的思维支持[1]。
二、高三历史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式问题导入
通过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打破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问题驱动中主动思考,更促使他们在对比、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在高三历史课堂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情境导入可以帮助他们将既有知识、新的问题相结合,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避免简单记忆性的提问,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培养质疑意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历史视野的拓展,这有利于推动学生从“知道历史”走向“思考历史”,最终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 [2]。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华文明起源于多地还是单一起源?不同学者为何会有不同观点?”这种问题既贴近教材内容,又充满探讨价值,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提供考古遗址、文物资料以及学术观点,鼓励学生分组分析资料,比较二里头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区域文明的特征,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不同学者的结论往往基于对考古证据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理解历史研究中的多元性,在交流环节,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判断,还需提出理由,锻炼逻辑思维,这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多角度史料分析
史料作为历史学习的核心资源,不仅承载着对过去的记录,也反映了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的价值判断,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解读史料,可以帮助他们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学会辨析史料的立场、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记载,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认知的多样性,例如,同一事件在官方正史与民间传说中的差异,不仅提示学生注意史料来源的可信度,还能激发他们对史实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分析—论证”的思维路径,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以批判性思维作出合理判断,既符合高考历史命题的要求,也促进其长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展。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史料分析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的文化时,教师可以提供《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化叙述,要求学生比较其中的差异,思考史学、文学在表现历史时的目的不同。再如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教师可以引入《旧唐书》中关于玄奘西行的记载以及敦煌壁画、佛教典籍的实物资料,引导学生从官方文献、宗教传播、艺术表现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与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史学、宗教、艺术等多角度理解文化现象,而且能主动质疑单一史料的完整性,认识到多元证据相互印证的重要性。
(三)对比中外历史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对本国历史的单一记忆和理解,还需要通过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来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交流、社会治理上的差异与共性能够得到显现,学生也因此更容易意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在课堂实践中,对比中外历史能够引导学生突破狭隘的民族史观,从全球史的高度理解历史进程,例如将中外历史中的相似现象(如封建制度、宗教影响或民族融合)放在一起,既有助于学生反思中外文明的独特性,又能促使他们质疑已有的单一叙事,这是通过跨文化参照,帮助学生养成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思维,从而真正形成批判性认知,避免僵化片面的理解。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中外对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的治理方式,比如,可以将辽夏金元的多民族统治经验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进行比较:辽夏金元通过“因俗而治”“二元政治”等方式实现多民族共存,而欧洲中世纪则依靠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学生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外文明都面临治理多元社会的挑战,但采取的策略却各不相同,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元代的行省制度与同时期西欧早期中央集权化的趋势相对照,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央权力整合的特点。
三、结语
在高三历史课堂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情境式问题导入、史料分析、对比探究、课堂辩论等多样化路径,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质疑、论证与反思,从而摆脱单一化的知识接受,迈向更高层次的历史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服务于高考备考,更关乎学生长远的发展,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实践中保持独立、理性、开放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孙玲玲. 发现 评估 说明 自我校准-- 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策略[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
[2] 朱宇清. 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 中学课程资源 ,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