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
公晓霞 尹利
1. 镇赉县大屯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2. 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引言
长期以来,水稻生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投入与粗放管理,虽保障了产量,却也带来了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生态失衡等严峻挑战。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农业与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背景下,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水稻栽培新模式,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正是回应这一需求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将着力解决技术碎片化与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水稻产业绿色升级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核心集成内容
建立实用性强、效果显著的技术体系是推广的基础。本集成方案围绕关键生产环节,融合多项成熟且互补的技术。
(一)品种优选与生态布局
现代水稻品种选育已从单一追求产量转变为品质、抗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考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推荐选用整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优质籼稻品种,如兆优 5431、黄华占等,这些品种经区域试验证实兼具抗稻瘟病和耐高温特性。品种布局需充分考虑海拔梯度差异,海拔 300 米以下区域宜选择生育期 135 天左右的中熟品种,海拔 300-600 米区域应选择生育期 125 天左右的早中熟品种。土壤pH 值低于5.5 的酸性田块,优先选用耐铝毒品种;沿海地区则需选择耐盐碱性强的品种。通过科学规划品种布局,可降低倒伏、冷害等自然灾害风险20% 以上。
(二)精准水肥协同管理
浅湿间歇灌溉技术标准为:分蘖期保持 3-5 厘米浅水层,分蘖后期晒田至田面微裂,孕穗期复灌 2-3 厘米水层。该技术可使每亩灌溉用水量从 800 立方米降至 550 立方米,同时减少甲烷排放量 35% 。测土配方施肥需在插秧前 30 天采集 0-20 厘米耕层土样,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氮磷钾配比,一般中等地力田块推荐纯氮用量为 10-12 公斤 / 亩,其中 30% 可用沼液替代。沼液施用前需经 30天以上厌氧发酵,每亩每次用量不超过 3 立方米,与化学肥料间隔 7 天施用。实践表明,该模式能使氮肥利用率从 30% 提升至 42% ,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加0.2 个百分点。
(三)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控
田埂种植香根草的密度建议为每 5 米 1 丛,可有效诱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降低田间落卵量 40% 以上。沟渠边种植的显花植物以芝麻、波斯菊为宜,每 50 米种植带宽度不少于 1 米,可为赤眼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提供栖息环境。性诱剂设置标准为每亩 3-5 个诱捕器,悬挂高度距稻株顶端 20 厘米;太阳能杀虫灯按每20 亩1 盏的密度布置,安装高度1.5 米。化学防治严格遵循《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当稻飞虱百丛虫量达 1000 头或纹枯病病丛率达 15% 时,选用 25% 吡蚜酮或 24% 井冈霉素 A 等低毒药剂,确保农药使用次数每季不超过3 次,安全间隔期不少于14 天。
二、技术推广应用的策略与路径
技术集成后,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送达农户并使其掌握应用。推广策略注重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一)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构建
推动绿色高效水稻技术落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将绿色水稻生产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具体操作上,可设立三级补贴机制:对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给予每亩80-120 元的水电费补贴;对有机肥替代比例超过 30% 的农户,按照实际使用量提供每吨 150-200元的肥料补贴;对全程使用绿色防控的示范基地,给予每亩50 元的病虫防治补贴。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农贷产品,对技术采纳户提供 3% 利率优惠的信用贷款。在稻谷收购环节,建议粮食加工企业与技术应用区签订优质优价订单,设置每公斤 0.2-0.3 元的品质溢价。这些措施需要农业、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协同推进,通过政策包 + 服务包的形式打包落实,确保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激励。
(二)科技服务与能力提升
建议组建专家团 + 技术员 + 示范户的三级服务网络,省级科研单位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县级农技站每村派驻 1 名专职技术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 3-5 个技术示范户。培训方式要突出实践性,在水稻关键生育期组织现场教学:育秧阶段示范基质育秧技术,分蘖期指导节水灌溉操作,抽穗期培训病虫识别与防控方法。重点开发可视化技术手册,用步骤分解图片配合方言解说视频,解决老年农户理解困难的问题。同时,建立微信技术服务群,由专家团队实时解答技术问题,重要农事节点推送简明操作提醒以及定期组织技术比武活动,对掌握良好的农户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三)示范网络与辐射带动
示范点建设要注重代表性和可复制性。可按照核心区 - 示范区 - 辐射区的布局,在县域内选择 3-5 个不同土壤类型的村庄建立核心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面积控制在 50-100 亩,配套建设对比试验田、技术展示栏和培训教室。示范基地要完整呈现技术集成效果,设置醒目的标识牌注明技术要点和投入产出数据。关键农时组织周边农户开展三看活动:看长势对比、看操作演示、看测产结果。同时,可建立示范户帮扶制度,每位示范户定向带动10-15 户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技术跟踪服务。每年收获期举办现场测产观摩会,邀请农业部门、企业和媒体共同见证,用真实数据增强说服力。
三、应用成效与展望
实践表明,集成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稻田灌溉用水量平均下降 20%-30% ,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15%-25% 以上;稻米外观与食味品质普遍提升,部分达到优质米标准;因节本提质,农户收益稳步增加。更重要的是,稻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当然,全面推广仍面临传统观念转变难、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小规模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等挑战。未来深化研究需着重于:进一步简化技术规程,降低操作难度;探索更普惠的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 APP、短视频)创新推广方式,提升覆盖效率与精准度。唯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协同并进,水稻绿色高效栽培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绿色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钊容 , 黎远 . 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4,42(20):67-69.
[2] 季平 , 徐正 , 郑飞 , 等 . 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J]. 现代农业科技 ,2023(2):19-24,36.
[3] 王秋实 , 董良旭 . 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J]. 农民致富之友 ,2023(19):3-5.
作者简介:公晓霞,(1975—10 月),性别,女,籍贯:(镇赉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农艺师,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第二作者:尹利,(1975—11 月),性别,女,籍贯:(镇赉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农艺师,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