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房屋建筑施工过程的工程测量要点及成果分析

作者

钟云逸

身份证号码:46002519940810211X

引言

近年,市政建设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确保其施工安全,开展其施工过程的工程测量要点及成果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到建筑施工过程中,这一综合性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极大程度地推动建筑施工现代化进程。

1 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工程测量要点

1.1 前期勘察与设计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勘察阶段,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而当施工地点不具备一般性摄影条件时,如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建筑施工环境下,则可“派出”无人机或借助卫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之后再传入地面控制点,并利用摄影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这些地形图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使后续土方计算、施工定位等更为精准。除了绘制地形图,地质勘探也是该阶段的重要任务。地质勘探周期往往较长,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并实行全天候监测,容易出现耗时耗力却效果不佳的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后,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动态获取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分布等信息,并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提前发出预警,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1.2 核心筒施工测量关键技术

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主体,其垂直度控制对整个结构的空间刚度与施工定位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核心筒施工测量应采用中心投点法、激光垂线法及高精度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高精度垂直定位体系。在测量实施过程中,应设置随层测量点与传递控制点,实现控制点随施工同步上升,保障垂直控制线在不同楼层之间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同时可采用垂直激光引测系统,利用高稳定性激光设备实现楼层间的高精度垂直投射,避免因中间节点误差积累造成垂直偏移。为应对核心筒混凝土收缩、模板变形等结构动态变化,应结合结构响应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变形数据,并反馈调整测量基准点位置,形成测量—反馈—修正的闭环控制机制,提升核心筒垂直度控制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1.3 主体结构施工测量要点

(1)楼层轴线竖向传递。在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楼层轴线竖向传递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垂直度与结构安全。常用的楼层轴线竖向传递方法有外控法和内控法。外控法适用于层数较低、场地开阔的建筑,通过在建筑物外部设置控制点,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轴线投测。内控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广泛,其原理是在建筑物首层设置轴线控制点,在各楼层相应位置预留测量孔,使用激光铅垂仪将首层控制点的轴线垂直投测到施工层。在投测过程中,对激光铅垂仪进行严格对中、整平,确保投测精度。投测完成后,使用全站仪对投测的轴线进行复核,检查轴线间距与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例如,在某 30 层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内控法进行楼层轴线竖向传递,每层投测后,使用全站仪对轴线进行闭合测量,将轴线偏差控制在 ±3mm 以内。(2)建筑物垂直度监测。建筑物垂直度是衡量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建筑物垂直度进行监测。可采用全站仪观测法、铅垂仪观测法或经纬仪投测法。全站仪观测法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和顶部设置观测点,测量观测点之间的水平位移,计算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铅垂仪观测法利用铅垂仪的重力铅垂原理,直接观测建筑物的垂直度。经纬仪投测法通过在建筑物外部设置测站,将经纬仪视线垂直向上投测到建筑物顶部观测点,测量顶部观测点与底部对应点的偏差,得出建筑物垂直度。根据规范要求,高层建筑的垂直度偏差允许范围一般为 H/1000(H 为建筑物高度)且不超过 30mm 。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垂直度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如调整模板支撑系统、对已施工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等,确保建筑物垂直度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2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测量成果分析

2.1 测量数据整理与检查

在完成各项工程测量作业后,对测量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按照测量项目、时间顺序等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建立详细的数据记录表格。例如,将平面控制测量数据、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基础施工测量数据以及主体结构施工测量数据分别整理成册。在整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仔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检查数据是否存在遗漏,如测量记录中的观测值、仪器参数、测量时间等信息是否填写完整;通过计算闭合差、较差等方法,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如水准测量闭合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判断测量数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如建筑物轴线间距是否与设计图纸一致。对于存在问题的数据,及时进行复查与修正,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2 测量误差分析

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对测量成果进行误差分析有助于评估测量精度,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减小误差影响。测量误差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系统误差具有规律性,如仪器的i 角误差、钢尺的尺长误差等,可通过校准仪器、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等进行消除或减弱。偶然误差具有随机性,其大小和方向不可预测,但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可通过多次观测取平均值、采用合理的平差方法等减小其影响。粗差是由于测量人员疏忽或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的错误数据,在数据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粗差,应立即予以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例如,在平面控制网测量中,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分析角度观测误差和边长观测误差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若发现角度观测误差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经检查发现是全站仪的度盘偏心引起的,及时对全站仪进行校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提高测量精度。

2.3 测量成果与设计要求对比

将测量成果与房屋建筑设计要求进行详细对比,检查建筑物的位置、尺寸、标高以及垂直度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规定。绘制对比分析图表,直观展示测量成果与设计值之间的差异。例如,绘制建筑物各楼层标高对比图,横坐标表示楼层,纵坐标表示标高,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设计标高和测量实际标高,通过对比线条的差异,清晰看出各楼层标高的偏差情况。对于超出设计允许偏差范围的部位,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测量误差积累、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或施工工艺不当等。针对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测量过程控制、优化施工工艺、对变形部位进行加固处理等,确保建筑物最终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房屋建筑施工过程的工程测量要点及成果分析,得到的结论为: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其测量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场地平整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施工监测,且结合工程实际,工程的工程测量要点设计为控制测量、核心筒垂直度测量和建筑物沉降测量。同时,经施工过程的测量成果分析,建筑核心筒的垂直度及沉降始终在规范控制范围内,为现场施工的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艳亮,胡晨 . 建筑工程测量中 GPS 测绘技术运用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2023(1) :13-16.

[2] 梁位鸿 .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2021(34) :120-122.

[3] 雷朝锋,冯炎 . 建筑工程施工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4,46(3)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