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邓慧
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三民族中学 422502
引言
古诗词宛如镌刻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凝练隽永的文字、深邃悠远的意境、炽热真挚的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灵魂,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课堂却陷入重重困境。程式化的 “翻译 — 背诵 — 默写” 教学模式盛行,使得古诗词沦为应试的冰冷工具,学生在机械记忆中逐渐丧失对诗歌之美的感知与体悟。为扭转这一局面,本文以文化自信理论为指引,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文化人” 的要求,深入探寻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变革之路。
一、现状审视:当前古诗词教学的三大症结
(一)应试化倾向:文化价值被工具理性遮蔽
当前,古诗词考核方式单一,多以默写、翻译等记忆性题目为主,缺乏对诗歌深层内涵的考查。在某地区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分值占比不足 10% ,且题型刻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受此评价机制影响,教师将教学重心倾斜至字词注释与背诵技巧,忽视了对诗歌意境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仅要求学生机械记忆 “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却未带领学生领略白描手法背后游子的思乡愁绪,致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触及精髓。
(二)方法单一化:审美体验被技术理性消解
传统 “逐句讲解 — 整体翻译 — 主题归纳” 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让古诗词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将大量时间耗费在 “水何澹澹” 的语法剖析上,却未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沧海的波澜壮阔,学生难以体会曹操笔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的豪迈气魄。这种脱离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审美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创新路径:四位一体教学模型的构建
(一)情境沉浸:以技术赋能文化感知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重构诗歌中的经典场景。运用 VR 技术还原《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壮阔,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360 度感受王维 “征蓬出汉塞” 的孤寂心境。同时,音乐与绘画的协同运用,能为诗歌增添别样魅力。教学《春望》时,一曲低沉的古筝《将军令》,烘托出 “国破山河在” 的悲怆氛围;引导学生用青绿色水彩描绘《钱塘湖春行》中的 “绿杨阴里白沙堤”,将诗歌意境转化为视觉画面,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二)文化解码:以意象为钥匙打开诗意之门
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核心意象,构建意象图谱,帮助学生建立意象与情感的紧密联系。“月” 寄寓思乡,如李白《静夜思》;“雁” 传递书信,似王湾《次北固山下》;“柳” 饱含离别之情,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时,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符号,以《渔家傲·秋思》中的 “羌管” 为切入点,介绍古代边塞乐器与戍边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的复杂情感。
(三)审美重构:以比较阅读提升鉴赏能力
开展同题异构比较阅读,将主题相近的诗歌并置,引导学生品味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将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对比,分析婉约派与豪放派在语言、意象运用上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辨析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媒介改写实践,将《卖炭翁》改编为连环画,通过画面创作,深化对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矛盾心理的理解。
(四)实践迁移:以文化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打造校园诗社文化,成立 “青衿诗社”,开展飞花令、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以 “春” 为题的即兴创作中,学生化用《春夜喜雨》的意境,创作出 “细雨轻抚桃花面,暗香浮动满校园” 等诗句,实现古典诗意的现代转化。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参观襄城古城墙时,引导学生感悟《过零丁洋》中的家国情怀;走进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探寻《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体会革命诗词的现实意义。
三、实践成效:从知识积累到文化认同的跃升
(一)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教学创新实践成效斐然,某校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新教学路径后,学生古诗词课堂参与率从 62% 跃升至 89% ,主动查阅诗歌背景资料的学生比例增长 3.4 倍。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学生自发组织 “杜甫草堂”虚拟参观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体会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济世情怀,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审美能力持续增强
在市级诗词鉴赏竞赛中,实验班学生成绩远超对照班,平均得分高出18.6 分,尤其在 “意象分析”“情感把握” 等维度表现卓越。面对 “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考题,实验班学生能精准剖析 “月落” 象征时间流逝、“乌啼”渲染凄凉氛围,展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三)文化自信逐步确立
通过 “古诗词中的中国精神” 主题研讨, 92% 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85% 的学生表示古诗词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解读《满江红·写怀》时,学生将岳飞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的壮志与现代航天成就相联系,提出 “可上九天揽月” 是这种精神的当代延续,彰显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信。
结语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唤醒与传承。通过情境沉浸、文化解码、审美重构、实践迁移四位一体的教学路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的主动阐释者,实现文化认同、审美提升与精神成长的多重目标。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浅谈信息背景下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 刘琦; 仇恒石. 高考 ,2023(32)
[2] 巧用评价量表助力诗词教学 [J]. 许璐琳 . 学语文 ,2023(01)
[3] 初中古诗文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J]. 谢亭亭 .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