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刘学风
承德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河北承德 067000
一、引言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古建筑由于其年代久远、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特殊性,在面对各类灾害时往往更为脆弱。灾害的到来不仅可能导致古建筑的结构损坏甚至坍塌,还会使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灾害风险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建筑灾害风险类型及特点
(一)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古建筑大多采用砖木或砖石结构,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地震发生时,地面剧烈晃动会使古建筑的墙体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木构架也可能因榫卯松动而散架。例如,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中,许多古老的庙宇、民居等古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珍贵的文物也因古建筑的倒塌而受损。
(二)火灾灾害
火灾是古建筑面临的另一大主要灾害。古建筑通常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耐火等级低,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容易迅速蔓延。而且古建筑内往往存放有大量的易燃物,如木质家具、书画、织物等,这进一步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此外,古建筑的布局特点也可能导致火灾的连锁反应,一座建筑着火可能波及周边一大片区域。如巴黎圣母院火灾,就给全球古建筑保护敲响了警钟。
(三)风灾
强风对古建筑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屋面、墙体和附属构件的影响上。大风可能掀翻古建筑的屋顶瓦片、吹倒吻兽等装饰构件,使墙体出现裂缝或倒塌。对于一些高大的古建筑,如古塔、楼阁等,风灾造成的破坏更为显著。例如,在沿海地区,台风频繁登陆,许多古建筑因长期经受强风侵袭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四)水灾
水灾可能由洪水、暴雨内涝等原因引起。古建筑地基长期浸泡在水中,会导致地基软化、沉降,进而影响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洪水还可能冲刷古建筑的基座,破坏其周边的排水系统,使墙体受潮、剥落等。一些地处河流、湖泊附近的古建筑,在汛期时面临着较高的水灾风险。
(五)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也会对古建筑造成严重威胁。古建筑若建设在山区或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区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可能会被掩埋或因地基变形而倒塌。例如,在一些依山而建的古寺庙,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部分建筑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古建筑灾害风险评估
(一)风险识别
1. 历史资料收集
收集古建筑所在地区的灾害历史记录,包括地震、火灾、风灾、水灾、地质灾害等的发生频率、强度、受灾范围等信息,了解该地区的灾害特点和趋势。
2. 现场勘查
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检查建筑的结构状况、材料老化程度、周边环境等因素,识别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源。例如,观察古建筑的墙体是否有裂缝、木构件是否有腐蚀、周边排水系统是否畅通等。
3. 专家咨询
邀请古建筑保护专家、地质专家、气象专家等组成专家团队,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对古建筑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二)风险分析
1. 定性分析
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古建筑的灾害风险进行描述和分类,如高、中、低风险等。例如,位于地震活跃带且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差的古建筑可判定为高风险;而地处地质稳定区域、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风险相对较低。
2. 定量分析
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例如,通过计算地震的震级、频率,结合古建筑的结构响应函数,确定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利用洪水的水文数据和古建筑的地势高度,计算洪水淹没古建筑的可能性和受灾程度等。
(三)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古建筑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可包括人员伤亡风险、文化遗产损失风险、经济损失风险等。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古建筑的重点防护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四、古建筑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预防
1. 选址与规划
在古建筑的选址和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因素。避免将古建筑建设在地震断裂带、洪水淹没区、山体滑坡易发区等高风险地带。对于无法避免灾害风险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范,如加固地基、修建防洪堤等。
2. 建筑结构加固
根据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对古建筑进行结构加固。例如,对于抗震性能不足的古建筑,可采用增设剪力墙、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等方法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易受风灾影响的古建筑,可增加屋顶的重量或设置防风拉结措施等。
3. 消防设施配备
完善古建筑的消防设施配备,包括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栓系统、灭火器等。同时,合理规划古建筑内的消防通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消防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加强对古建筑内电气线路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因电气故障引发火灾。
4. 防风与防洪设计
对于风灾风险较高的古建筑,优化其外形设计,减少风阻。例如,将古建筑的屋顶设计成流线型,增加抗风能力。对于洪水风险较大的古建筑,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管道,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在古建筑周围设置防洪堤、截洪沟等防洪设施,防止洪水侵入。
(二)风险减轻
1. 建筑材料改良
研发和使用具有更好耐久性和抗灾性能的建筑材料来替换古建筑中老化或易损的材料。
例如,采用新型的防火涂料对木构件进行涂刷,提高其耐火性能;使用高强度的纤维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固,增强其抗震和抗风能力。但在使用新材料时,要注意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特征。
2. 结构优化设计
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例如,调整结构的受力体系,增加结构的冗余度,提高结构在灾害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对于一些重要的古建筑部件,如梁、柱等,可以采用双重结构或增设支撑构件等方式进行加强。
3. 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
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对古建筑的结构安全状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古建筑的沉降、倾斜、振动等情况,以及温湿度、风速、雨量等环境参数。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风险减轻措施。
(三)应急响应
1.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完善的古建筑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灾害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流程、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救援资源的调配等内容。应急预案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可能面临的灾害类型进行针对性制定,并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
2.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组建专业的古建筑应急救援队伍,包括结构工程师、消防员、文物保护专家等。救援队伍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古建筑灾害救援的技术和技能,熟悉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保护要求。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文化遗产损失。
3. 应急物资储备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消防器材、抢险工具、防护用品、应急照明设备等。应急物资应存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其性能良好。同时,建立与周边地区应急救援物资的共享机制,以便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所需物资。
(四)恢复重建
1. 灾后评估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古建筑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文物的流失和损坏情况、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通过科学的评估,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2. 修复原则与技术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术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古建筑的原有材料、结构和工艺,确保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对修复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测,提高修复的质量和效率。
3. 文化传承与功能恢复
在恢复重建古建筑的同时,注重其文化传承和功能的恢复。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展示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重新发挥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加强对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改善,提升其整体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吸引力。
五、结论
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古建筑的特点、灾害风险类型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通过风险预防、减轻、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灾害对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保护古建筑所承载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灾害风险研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古建筑的抗灾能力,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整建,李建凤. 黄河文化传承下的河南省古建筑数字化保护[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3):9-11.
[2] 隋海朋 . 古建构筑物数字媒体传播及审美感知研究 [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冯敬昭.数字媒体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以澳门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1):100.
[4] 沈佳平. 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 侨园,2020(2):162.
[5] 王娟芬 . 数字媒体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J]. 住宅科技,2020,40(3):34-36,42.
[6] 汪星逸. 信息科技时代下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探究[J]. 居业,2021(7):136-137.
[7] 李扬,王锐,刘平 . 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探究:以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古建筑为例 [J]. 安徽建筑,2021(2):3-5,21.
[8] 王鑫. 数字媒体对景观建筑设计行业的挑战与对策[J]. 建筑设计管理,2016,33(1):66-67,76.
[9] 李渝婵 .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建筑动画应用研究 [J]. 今传媒,2015,23(11):91-92.
作者简介:刘学风(1968-5),男,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学历:本科,单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古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