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姜湘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三小学 848000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常面临文本理解困难、情感共鸣不足的挑战。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生动可感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这种方法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促进深度理解。探索其具体、可操作的课堂实施路径,对提升日常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成功的第一步,其核心在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们走进课文所描绘的世界。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找到课文内容与真实生活的连接点。在学习部编版《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曹冲那个巧妙的称象方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盛有水的小盆当作“河”,一只塑料小船模型当作“船”,再找一些小石块或橡皮擦当作“大象”和“石头”。在导入环节,教师一边简述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的问题,一边用这些简易道具进行直观演示:把“大象”(一块大橡皮)放到“船”里,观察船身下沉后在船舷做标记;接着拿走“大象”,往“船”里逐步添加小石块,直到船身下沉到同样的标记位置;最后告诉学生,把这些小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这个简单的实物演示过程,立刻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学生可以观察、理解的具体操作,有效降低了理解难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细节的兴趣。
二、设计阶梯式任务,引导文本探究
当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对课文产生兴趣后,需要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探究文本。这些任务应像台阶一样,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实现从初步感知到深度理解的跨越。
以部编版《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后,设计这样一组任务链:第一步,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各自神态、语言的词语或句子(如“傲慢”、“谦虚”、“轻蔑”、“不再理会”等)。这个任务相对基础,目标是帮助学生准确抓住文本中关于角色特点的关键信息。第二步,在学生把握了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安排分角色朗读活动,特别强调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温和。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语气语调,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角色的情感态度。第三步,组织小组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最后为什么反而是陶罐保存了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寓言蕴含的道理。这一步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和思辨。第四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例如:“如果多年后铁罐也被挖了出来,它和陶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或者“给陶罐或铁罐写一句忠告的话。”这类任务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思考。设计这样的阶梯式任务,关键在于每个环节目标清晰、要求具体,且难度逐步提升。
三、组织互动化活动,促进深度体验
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和实践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以教学《将相和》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后,教师可以组织这样的互动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选择“渑池会见”或“负荆请罪”等关键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需要揣摩廉颇的居功自傲、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以及门客们的不同态度,通过对话和动作表演出来。这个过程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接着,可以组织一个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谁对国家的贡献更大?”或者“如果你是蔺相如的门客,会怎么劝廉颇?”的小组讨论或班级微型辩论。学生需要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阐述观点,在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品质和故事寓意的认识。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适时介入。例如,在角色扮演时,教师可能会问扮演廉颇的学生:“听到蔺相如避而不见的话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情感转变的复杂性。这样的互动和反馈,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次生动深刻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
四、延伸实践性应用,实现能力迁移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真实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理解和体验后,设计指向实际运用的迁移任务至关重要。这些任务应引导学生把阅读所得,运用到新的、贴近生活的场景中去。以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科学小品文为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和观察(如图片、视频),清晰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后或课堂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任务:让学生选择校园里或家附近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如牵牛花、常春藤,或者一棵小树苗),像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那样,连续几天去认真观察它的某个具体部位(比如藤蔓如何缠绕、叶子如何生长、花朵如何开放)或者它的生长变化。然后,仿照《爬山虎的脚》的观察角度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简短的《我眼中的 XX 植物》观察笔记。要求学生尽量运用课文里学到的一些描述方法,比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样细致的观察,以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样生动准确的动词。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在课文学习中新掌握的相关词语,如“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来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完成这个观察与写作任务,学生不仅巩固了对课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课堂上习得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迁移到了对身边真实世界的探索和描述中。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施,遵循“情境导入—任务探究—互动体验—实践迁移”的清晰路径。四个环节紧密衔接,聚焦学生真实参与和语言能力发展。该方法操作性强,易于融入常规教学,能有效改变浅表化阅读现状。
参考文献
[1] 刘道菊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48):77-79.
[2] 刘雨婷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以 S 小学为例 [D]. 长江大学 ,2024.
[3] 庞娟娟 . 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J]. 考试周 刊 ,2022(5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