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整合
李琳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615000
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正以一种空前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渠道。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开拓出一条创新的融合道路,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营造出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进而有效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整合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快速、广泛地传播使军队人员能够接触到的思想观念更为多元复杂且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这给军事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但是,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全方位、准确地到达每位军人的各种思想需要,所以对军事政治教学进行创新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从而了解他们对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分析的结果为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对军事战略理论有兴趣的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深入的解读资料;而对于党史知识不够扎实的,则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与此同时,互联网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军队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政治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通过这种创新融合的教育方式,军队人员可以更加积极、更加深入地进行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以更加饱满的心态和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投入到国防事业中去 [1]。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整合策略
(一)搭建数字交流平台,促进多元思想碰撞
信息传播迅速且多元使军队人员接触的思想观念繁杂多样,而搭建数字交流平台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军队人员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分享对政治理论、时事热点等的看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主题板块引导军队人员围绕特定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在交流过程中及时了解军队人员思想动态、发现潜在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以“时事热点与政治思考”为主题的线上论坛,并依据当前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如某地区局势变化或国家新出台的重要政策)在论坛开设相应话题板块。在发布话题后,教师则以平等交流姿态参与讨论,并通过抛出“新政策实施后可能影响哪些行业及其政治经济意义”等深度问题引导多层面思考。当参与者提出片面观点时,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用相关事例数据引导全面看待问题,并在民生分析、国际关系探讨等不同观点碰撞过程中适时总结梳理逻辑脉络,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融入讨论全过程。
(二)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拓展教育覆盖维度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线下的教学也更加直观、真实,所以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进行有机地结合可以扩大军事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其中,线上可以采用网上授课、讲座等方式为军队人员提供较为完整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材料,并便于其随时进行复习和复习,线下则通过现场参观、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军队人员们通过切身体会进一步提高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延伸到生活,由理论到情感,以此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2]。
例如在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使命”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可以在线上提前收集并整理丰富红色历史资料,制作成涵盖重要战役讲解、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的生动有趣网络课程,并发布到专门学习平台,让军队人员提前自主学习了解红色历史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在平台开设讨论区,鼓励大家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线下,教师组织军队人员前往当地红色纪念馆实地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结合线上所学引导大家仔细观察展品、认真聆听讲解,将抽象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感受。参观结束后,教师安排主题演讲活动,让军队人员结合线上线下接触内容谈对红色基因传承和强军使命担当的理解,并全程参与,同时在讨论区和演讲现场适时点评指导帮助梳理思路、深化认识,让军队人员在融合线上线下资源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吸收知识、更好将红色基因融入自身行动,以切实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践行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创新发展机会。如果任由互联网的负面作用发展下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互联网的力量则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天地。所以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积极地探讨一种创新的整合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彦争 .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 , 资源整合研究——评《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2021(1).
[2] 赵随星 , 于新颖 , 樊利华 .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变迁与整合 [J]. 文存阅刊 , 2021(26):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