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招贴设计课程“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实践探究

作者

杨勇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是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 指出“艺术类课程要立足学情与专业,分类推进并贯彻实施课程思政,应当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2] 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竞赛、证书脱节

广告行业和设计领域的岗位需求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变化。如果《招贴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就很难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岗位需求。《招贴设计》课程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但目前我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招贴设计》的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培养,缺乏与具体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教学中对新的设计软件、技术手段利用不充分。学生毕业后可能发现所学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我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招贴设计》课程缺乏针对设计竞赛的专门指导,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和挑战。部分《招贴设计》课程的内容与某些设计类证书的考试要求不匹配,导致学生需要额外学习才能通过考试,且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设计类证书,但并非所有证书都能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招贴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升设计技能。然而,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或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创意思维的培养环节。此外,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优秀设计作品的精华。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招贴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驱动力和探究精神,但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招贴设计》课程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提交作业、教师打分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也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招贴设计课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同学互评、项目展示、市场反馈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实践改革

(一)重构课程内容,融通岗课赛证

首先,以岗课赛证四位融通为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框架结构。紧扣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新技术、新工具融入招贴设计课程中,如数字设计软件(Ps、Pr、Ae、Procreate 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改变传统章节体例,对广告设计专业进行细分,重构课程内容为插图设计、海报设计、交互设计和 VI 设计。注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材料属性、制作流程、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实践操作,同时紧密联系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状况,对接职业标准,融合信息技术、文化产业要素,以职业培养路径为主线,系统设计招贴设计课程内容和框架。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其次,组织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和合作企业西安九里观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课程案例资源库。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案例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和西安九里观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设计师共同打造一个涵盖行业前沿、实践性强、适合教学的广告艺术设计案例资源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趋势,掌握实战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优秀作品经审核后可纳入在线课程资源库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同时,可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方式。招贴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会定期组织校内招贴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意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视觉艺术设计全国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设计竞赛后学院组织经验分享会,让学生相互学习,总结得失,促进共同进步。其次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分享行业前沿趋势、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如 2024 年 5 月我院特邀西安九里观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创意总监黄勇开展了《创意十八般武艺》的专题讲座活动。同时实施“项目制教学”,将合作企业西安九里观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团队协作以及解决设计难题。

(二)创新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混合式教学模式

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招贴设计》课程资料、预习任务点、章节测验等,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同时,线下课堂通过模拟合作企业的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设计需求和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式教学法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与美育元素融入项目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广告招贴设计项目,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学习设计技能、理解设计原理、掌握设计方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翻转课堂

将传统课堂的讲授环节移至课外,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主要进行讨论、答疑、实践等环节,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解决学生的疑惑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翻转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4. 竞赛激励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或举办校内招贴设计比赛,以竞赛为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通过竞赛过程中的实践锻炼和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将学生的优秀招贴设计成果审核后纳入在线课程资源库,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并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5.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数字设计软件等,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招贴设计》课程教学更加直观、生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 互动式教学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丰富考核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考核评估是衡量课程质量与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主要途径。相对应成果导向理念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也应该是多维度和立体化的。[3] 招贴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评价中应打破以结课作业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建立丰富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1. 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的考评模式

考试成绩以 70% 的期末成绩和 30% 的平时成绩构成, 70% 的期末成绩中结课作业占40% ,平时作业占 30% ,考核主体由课程教师团队、企业导师、客户组成,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三主体共同对学生作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估,主要考核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过程分为教师评议、学生互评和自我评定三个阶段,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状况实行不间断的监测。例如当学生做项目汇报时,不仅教师要给予点评分析,而且其他同学也要指出该同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样做意在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改进、完善作品,以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课程将原有的封闭式考核改变为开放式考核,学生在获得项目任务评分后如果对成绩不满意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作品重新提交,按最高成绩来计分。

2.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时,成绩的权重设置可以由章节知识点测验、多次的项目实践完成情况、作品答辩汇报、分组任务完成情况、课程出勤、参与课堂互动情况(包括提问、抢答、主题讨论)、软件综合应用能力等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构成,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这样变革以后,教师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每个学生的擅长点与薄弱点,并有的放矢地展开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

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过程性评价秉持发展性理念,注重课堂中‘生成’的评价,其核心在于让学生获得渐进的、真实的发展”[4]。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学习状况,导致理论课程的讲授会使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有效的学习注意力,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招贴设计课程课堂革命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手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任务导向驱动的方式,将广告公司的真实设计项目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招贴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打破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可以在更加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课堂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黄祐 , 李卫东 , 武付华 . 解决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多元矛盾的路径 [J]. 广西教育,2021,(19):82-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 06.htm.

[3] 田文燕 , 欧蕴灵 . 成果导向理念下大学英语评价模式的研究 [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32(2):55-57.

[4] 周慧霞 . 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中的误区分析 [J]. 阴山学刊 ,2015(6):99-102.

[ 项目信息 ] 本文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202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招贴设计课程‘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实践探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杨勇(1977-8),男,陕西省商洛市人,博士,副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