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修教育”背景下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策略

作者

赵艳茹

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132013

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得到薪火相传。把传统文化内容和学校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 ,深入开展“双修”教育,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全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双修教育,传统文化,有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涵养德行的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得到薪火相传。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目的。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还要把传统文化内容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寻找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契合点。近年来,我校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双修”教育,即“修德、修学,师生同修”,旨在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在双修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并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实现“文化育人”,全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一、建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提炼办学理念。

马致远在《青杏子 姻缘》中有句:“天赋两风流,须知是福惠双修。”这里的福是福气,惠通慧,修是善,意思是福气和聪明才智都好。我们提出的“双修教育”即:修德、修学;师生同修,要达到“修德至诚,修学至用,知行合一,同修共进”的“立德树人”目标,也就是品德和学识都好,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双修教育”是融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化的教育,关注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品德的成长。旨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修学能+修学品”的同步培养策略,实现教师“修教能+修德行”的同步发展策略,着力培养有学识、有才艺、有品德、有担当的中华学子,从而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稳步提升。

2.打造墙体文化。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于是通过校园墙体的改造,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饰,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在教学楼楼梯墙上题写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伴我成长等。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科长廊——介绍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

3.开设“双修教育”讲堂。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开设“双修教育”讲堂,定期向教师、学生宣讲、授课。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让传统文化有了可以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4. 建设班级“书香”文化。

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我们要求每班教室的校风、校训,班风信息栏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师生共同设计的墙体文化风格各异:“成长的足迹”、“小眼睛看大世界”等等,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氛围。一个个宣传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触目便能尽收五彩斑斓的各种作品,而其作者都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

二、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为了充实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食粮,我校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国家课程

(1)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将经典诵读与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国学工作室和字理工作室的作用,开展主题研究,探索二实验小学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范式,并形成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2.校本课程。

为了落实课程内容和效果,我们编写了古诗词积累篇目。首先是从内容入手,六个年级按学校设定的篇目积累,坚持晨诵、午读、暮吟。教导处定期检查,学年组定期展示,班级定时背诵,家校共读,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其次是从活动上,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诵读的展示活动,学校每个年度举行此次国学经典积累汇报活动。

三、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知识,又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校园文化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展示、音乐舞蹈比赛、吉剧表演、国学经典吟诵展示汇报,古诗词大赛,参加祭孔大典,传统文化家庭展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民族文化体验之旅——古典文化传承之旅、红色革命爱国之旅等,通过民族文化之旅,树立孩子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传统节日体验之旅——从传统节日教育入手,从宣讲节日由来入手,解读节日意义,到节日民俗活动的参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找到民族自尊与民族自信,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气质的好少年!

3.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定期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通过讨论、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文化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建儒家文化社团,有目的的开展儒家文化研究、儒家艺术表演等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儒家文化兴趣和爱好。

实施双修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认知和传承,让孩子们享受现代教育理念和物质条件的同时,规范言行,主动学习,培植“家国情怀”,拥有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为培养未来的中国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颜,高千.  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伪传统化评析    [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  30  (01):  99-103.  DOI:10.16019/j.cnki.cn42-1578/g4.2024.01.010.

[2] 王慧萍.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现状及提升策略[D].    大理大学,    2023.     DOI:10.27811/d.cnki.gdixy.2023.000144.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双修教育”背景下打造传统文化特色校的实践与研究》LG24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