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

侯杰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一小学  021130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法治观念。本文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探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与效果,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课程理念。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生活课程理念则主张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课程与生活的紧密对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面向生活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理解法治精神,才能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增强课程的亲近感和实践性;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实效性;第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成长空间,促进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内化。总体来看,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施。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文明懂礼貌”“安全在我心中”等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计具体的情景剧、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扮演和体验中理解文明礼仪、安全规范等内容。其次,要重视生活实例的运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选取真实案例,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件,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此外,组织社会实践和体验式活动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法治宣传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模拟法庭审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权威和道德的力量。还有,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和感受,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反思,使课堂成为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空间。最后,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这些具体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法治实践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尽管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理解不深,仍停留在教材内容的表层传递,缺乏与生活实际的有效对接。其次,受限于时间、课程进度和评价体系的压力,教师难以安排更多的实践体验和情境创设,导致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此外,一些学校的课程资源有限,家校社协作机制尚未完善,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再者,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参与体验活动时主动性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二是课程实施缺乏有效保障,校内外资源整合不够;三是传统应试评价机制的束缚,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上顾虑较多。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实施。

四、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通过校本研修、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等方式,引导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第二,丰富课程资源,建立家校社协作机制。学校应主动联系社区、司法机关等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社会实践基地和生活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第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实践活动中的体验、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形成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网络课程、微课和互动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才能让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内化与升华。生活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体验和实践,能够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温度、有情感、有意义的成长经历。今后,应继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完善相关支持机制,不断优化课程实施路径。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定能够在生活化教学的指引下,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锦娟 .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教师教育 ),2024,(06):42-43.

[2] 杨丽. 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3):145-147.

[3] 冯建军 .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4,(3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