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云蕾
德州天衢新区弘德小学 253000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错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传统教学中多以“订正答案”为终点,忽视了其在思维诊断、能力提升中的潜在价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将错题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系统开发与科学利用,引导学生在错题分析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品质。基于此,构建“错题资源化”教学模式,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化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当前小学数学错题处理存在明显局限:教师多聚焦错题的“纠错”功能,缺乏对错误成因的深度剖析;错题收集缺乏系统性,多以学生自主记录为主,难以形成教学资源库;错题利用方式单一,未能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衔接。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导致错题的教育价值被严重低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错题资源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错题分析能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认知漏洞,在归因过程中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从教学实践角度看,错题资源能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学情反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现“以学定教”。从素养培养角度看,通过错题的资源化利用,可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抽象)、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优化运算过程(数学运算),最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分层错题档案,精准定位素养短板
教师应建立系统化的分层错题档案,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精准靶向。首先按知识模块分类,将错题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类,每类下再细分具体知识点,如“数与代数”中可分为小数除法、方程应用等。其次按错误类型分层,分为概念误解型、计算失误型、逻辑断层型、审题偏差型四类,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维度。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表格工具记录错题信息:注明错题所属知识点(如“小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误用”)、错误表现(如“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100 时漏补小数点”)、错误类型(计算失误型)及关联素养(数学运算)。通过定期分析档案,教师能发现班级共性错误规律,如在“图形的面积计算”单元,学生常因对“底高对应关系”概念误解导致错误,这直接反映出数学抽象素养的薄弱,为后续教学提供明确改进方向。
(二)设计错题变式训练,深化数学思维发展
基于错题资源设计变式训练,是实现错题资源化的关键环节。教师需围绕错题核心错误点,通过改变条件、变换题型、转换情境等方式生成新题目,引导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深化思维,发展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素养。变式设计需遵循“保留本质、变化表象”原则,确保变式题与原题在核心知识点上的关联性。以“鸡兔同笼”错题为例,学生常因“假设法逻辑不清”导致错误。原题为“鸡兔同笼,有 20 个头,54 条腿,鸡兔各几只?”教师可设计三级变式:一是条件变式,改为“鸡兔同笼,兔比鸡多 5 只,共 120 条腿”;二是情境变式,改为“停车场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共 25 辆,轮子共60个”;三是逆向变式,改为“鸡兔同笼共10只,鸡腿比兔腿多2条,鸡兔各几只?”通过变式训练,学生能摆脱具体情境束缚,把握“假设法”的本质逻辑,在变式中强化逻辑推理素养。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比原题与变式题的异同,总结解题规律,实现从“解一题”到“通一类”的思维提升。
(三)开展错题归因课堂,培养自主反思能力
构建“错题归因课堂”是发挥错题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定期组织错题专题课,引导学生从“知识、思维、习惯”三个维度进行自主归因,在反思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实施采用“个人反思—小组讨论—集体辨析”的流程,确保归因过程的深度与广度。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针对学生“单位‘1’判断错误”的共性错题,教师可呈现典型错题:“一根绳子长 2 米,用去 1/2 后又用去 1/2 米,还剩多少米?”首先让学生独立标注错误点,写出错误原因;随后小组内交流想法,辨析“用去1/2”与“用去1/2 米”的本质区别;最后全班聚焦“单位‘1’的确定方法”展开讨论,总结“分数带单位表示具体量,不带单位表示分率”的判断规律。在归因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精准表达,如“错误在于将分率与具体量混淆,未明确第一个 1/2 的单位‘1’是绳子总长”,通过语言外化促进思维内化,培养数学表达与反思能力。
(四)构建错题评价体系,完善素养发展闭环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错题资源化教学的保障。教师应建立“错题改进评价”机制,将错题改正过程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纳入评价范畴,实现“错题—评价—改进—素养提升”的闭环发展。评价内容包括错题改正的准确性、归因分析的深刻性、变式应用的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应数学运算、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评价实施可采用“双轨记录法”:一方面记录学生错题改正的量化数据,如“计算类错题正确率提升幅度”“概念类错题重复出现次数”;另一方面记录质性发展表现,如“能否自主发现错题中的逻辑漏洞”“是否能通过错题总结解题策略”。在“图形与几何”单元,针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导致的错题,教师可通过对比学生前后两次画图解题的表现,评价其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教师需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明确指出“在立体图形展开图问题中,你已能正确识别相邻面,但对相对面的判断仍需加强”,为学生后续改进提供具体方向。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化”教学模式,将错题从“教学负担”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观的革新。通过建立分层错题档案、设计变式训练、开展归因课堂、构建评价体系的系统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其数学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效路径。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持续优化错题资源的开发策略,使错题真正成为连接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庄天昊 .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低段数学错题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D]. 洛阳师范学院 ,2024.
[2] 郗良刚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错题处理策略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18):103-105.
[3] 王莉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典型错题的有效利用 [J]. 名师在线 ,2023,(2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