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信息化进程中数据安全防护策略探究
何婷
甘肃省粮油科技信息中心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在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环节的深度渗透,粮食行业已进入信息化转型关键阶段。粮食数据作为行业核心战略资源,涵盖生产种植、库存调度、市场交易、质量检测等全链条信息,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稳定。本文结合粮食行业数据特性,分析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数据泄露、篡改、网络攻击等安全风险,从技术防护、管理机制、法规保障三个维度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提出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应急响应等具体策略,为粮食行业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推动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粮食行业;信息化;数据安全;防护策略;网络攻击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信息化是提升粮食行业管理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手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 “智慧粮食” 建设,从粮食收购的 “一卡通” 系统,到储备粮库的智能监控平台,再到粮食市场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已成为贯穿粮食产业链的核心要素。据《中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 85% 以上的国有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粮食流通环节数据采集率突破 90%。然而,信息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数据安全风险也随之凸显:2023 年某省粮库智能监控系统遭黑客攻击,导致库存数据短暂失控;同年某粮食电商平台因漏洞泄露数万条商户交易信息。这些案例表明,粮食行业数据安全防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粮食行业数据兼具 “敏感性” 与 “关联性” 特征:一方面,粮食产量、储备量、调度计划等数据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属于核心敏感信息;另一方面,从种植户信息到终端消费数据,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数据链,任一环节数据泄露或篡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研究粮食行业数据安全防护策略,不仅是保障行业信息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粮食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数据安全风险分析
(一)数据采集环节:源头风险凸显
粮食数据采集覆盖田间、粮库、市场等多场景,采集设备多样化(如传感器、移动终端、智能磅秤),但部分设备存在安全漏洞。一是硬件安全不足,部分粮库使用的低成本传感器未内置安全芯片,易被恶意植入病毒,导致采集的温湿度、粮食水分等数据被篡改,影响粮食储存安全;二是传输协议薄弱,传统采集设备多采用未加密的 HTTP 协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被拦截,如 2022 年某地区粮食收购点通过移动终端采集农户信息时,因传输协议漏洞导致数千条身份信息泄露;三是数据来源真实性难以验证,部分粮食电商平台依赖用户自主上传数据,缺乏有效的身份核验与数据校验机制,存在虚假交易数据、伪造质量检测报告等问题。
(二)数据存储环节:安全隐患集中
粮食行业数据存储呈现 “分散化 + 规模化” 特点,既有粮库本地服务器存储的库存数据,也有云端存储的产业链综合数据,安全隐患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存储防护不足,部分中小型粮库缺乏专业的机房管理团队,服务器未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甚至存在弱密码、默认账号未修改等问题,2023 年某县级粮库因服务器弱密码被黑客入侵,导致近 5 年的粮食出入库数据被删除;二是云端存储合规性风险,部分粮食企业选择第三方云服务商时,未充分审查其数据安全资质,存在数据被过度收集、违规使用的风险,尤其涉及国家储备粮数据时,还可能面临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隐患;三是数据备份机制不完善,多数粮库仅采用本地备份,未实现 “异地容灾备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硬件故障,易导致数据永久丢失。
(三)数据应用环节:安全威胁复杂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粮食行业的应用,数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安全威胁也更趋复杂。一是算法安全风险,部分粮食市场分析系统依赖机器学习模型,若模型训练数据被污染,可能导致市场预测结果偏差,影响粮食调度决策;二是权限管理混乱,粮食企业内部存在 “一人多权”“越权访问” 现象,如某粮食集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访问并泄露集团年度粮食进口计划数据;三是供应链数据交互风险,粮食产业链涉及种植户、加工企业、物流商、零售商等多主体,数据交互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易因合作方安全漏洞引发数据泄露,如 2024 年某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因合作物流商系统被攻破,导致其客户订单数据与原料采购数据同步泄露。
三、粮食行业数据安全防护策略构建
(一)技术防护:筑牢数据安全技术屏障
1.数据加密技术全覆盖
在数据采集环节,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将传感器、移动终端采集的数据实时加密,推广使用 MQTT-SN 等安全传输协议,替代传统 HTTP 协议;在数据存储环节,对敏感数据(如储备粮数量、战略调度计划)采用国密算法(SM4)进行加密存储,本地存储与云端存储均部署加密磁盘阵列;在数据应用环节,采用动态脱敏技术,对非授权用户隐藏敏感字段,如向合作物流商开放数据时,隐藏粮食收购价格、农户身份证号等核心信息。
2.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升级
构建 “多因素认证 + 最小权限” 的访问控制体系,粮食企业员工需通过 “账号密码 + U 盾 + 生物识别(指纹 / 人脸)” 三重认证才能访问数据系统;基于角色的权限分配(RBAC)模型,明确不同岗位的访问权限,如粮库保管员仅能访问库存数据,无法查看集团战略数据;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访问溯源,记录每一次数据查询、修改操作,确保操作可追溯、责任可认定。
3.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智能化
部署智能化安全监测系统,整合入侵检测(IDS)、入侵防御(IPS)、日志审计等功能,实时监测数据系统的异常行为,如多次失败的登录尝试、大规模数据下载等,一旦发现风险立即触发告警;建立 “分钟级” 应急响应机制,针对数据泄露、系统被攻等突发事件,制定标准化处置流程,如 2023 年某省粮库通过应急响应系统,在 15 分钟内阻断黑客对库存数据的篡改,并完成数据恢复,将损失降至最低;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演练,模拟勒索病毒攻击、数据泄露等场景,提升技术团队应急处置能力。
道,对发现的粮食数据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四、结论与展望
粮食行业信息化进程中,数据安全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技术、管理、法规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 “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法规完善” 的防护体系。当前,粮食行业数据安全防护仍面临技术水平不均衡、管理机制不健全、法规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数据安全领域的应用;完善管理机制,提升供应链数据安全管理水平;细化法规标准,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只有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才能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粮食行业信息化转型深入推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R]. 北京:中国粮食出版社,2024.
[2] 王健,李娜。智慧粮库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48 (5): 123-1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粮食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指引(试行)[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