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创新探索
陈明茗
重庆移通学院 410520
在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司治理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治理环境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公司治理课程的教学创新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公司治理课程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革策略。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旨在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增强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的需求。
一、公司治理课程基本情况
公司治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课程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理论、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激励机制、治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等,结合中国企业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治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分析、设计公司治理机制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公司治理的核心理念,适应现代企业治理需求。
二、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
1.改革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公司治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着眼于育人功能的深化,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品德的综合型人才。为此,教学中应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重新构思和设计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权结构设计时,可以结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义。此外,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如晋商“身股”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要系统地传授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还需将思政元素渗透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中。复杂的理论可以通过案例和实际情境进行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理论背后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实践。通过与案例分析结合,学生不仅能理解公司的治理机制,还能从中感悟到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等思政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课堂讲授应与互动环节结合,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结合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线下课堂传授理论的同时,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互动和答疑,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加强学生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2.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案例教学是提升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新商科背景下,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本土案例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中国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分析和讨论国内企业的治理问题。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本土公司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探讨这些案例背后的治理机制与实践原理。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例如,利用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研究特定的公司治理案例,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公司治理情境中,亲身体验决策与执行的过程。此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还能促进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企业实地考察,与企业管理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真实的公司治理模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课程内容的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促进课堂内外的广泛讨论。通过与企业界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公司的运作机制,还能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学相关资料,获取最新的公司治理资讯,增强其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优化评价机制,科学设计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一卷定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学评估应从过程到结果、从单一成绩到综合素养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进行转型。在新模式下,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课程评价应细化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大目标,并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融入相应的考核内容。例如,在课前阶段,利用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公司治理案例,并进行思政教育的讨论,通过学生的前期准备评估其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进行动态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
同时,课程考核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考核节点,教师能够更加精确地捕捉学生的学习轨迹,并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考核内容不仅应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涉及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素质培养。此外,课堂外的学习活动,如企业实地考察和在线讨论,也应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改革能够不断优化,课程目标能够持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制定与实施,增强其归属感和参与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案例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课程教学改革需持续完善,确保与社会、行业的发展同步,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琳, 鲁云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进与思政建设[J]. 现代商贸工业,2025,(14):74-77.
[2]刘鹿. 文化视角下公司治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设计[J].三角洲,2025,(12):148-150.
[3]吴思. 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5,(03):16-18.
[4]刘畅. PBL 课堂模拟在公司治理课程中的教学改革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5,(03):212-214.
项目名称:23JG202: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坚定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司治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