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创新分析

作者

彭寒梅

邵阳市六都寨灌区管理局 422200

引言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60% 以上,但长期以来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设施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农业水价改革的推进,旨在通过价格杠杆倒逼农业节水,同时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与之配套升级。然而,当前多数地区仍沿用“政府主导、集体管理”的传统模式,面临资金短缺、责任推诿、技术滞后等困境。如何在改革背景下构建符合实际、高效可持续的管护模式,成为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

一、现行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主体责任模糊

1. 产权归属不清

当前,大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机井、灌溉渠系)的产权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经济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管护能力与资金保障,导致设施权责界定虚化。产权模糊直接引发“建而不管”现象,如灌溉渠道淤积、机井设备老化等问题长期无人问津。同时,多头管理或“无主”状态使得设施维护责任推诿现象普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政府建、集体管、农户用”的脱节链条,最终造成设施使用寿命缩短、灌溉效益衰减。

2. 农户参与度低

农户普遍将农田水利设施视为“公共产品”,认为维护管理是政府或村集体的单向责任,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种认知导致农户对设施损坏漠视,甚至出现私自截流、破坏设备等行为。此外,传统管护模式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无法从节水或设施保护中直接获益,进一步削弱了其参与动力,形成“用而不护”的恶性循环[1]。

(二)资金投入机制单一

1. 财政依赖性强

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高度依赖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但基层财政普遍面临“保运转”压力,难以持续保障设施老化修复、设备更新等长期需求。财政拨款有限且不稳定,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将建设重心偏向工业生产和房地产领域,忽视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这种单一的财政投入模式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难以有效落实,部分设施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陷入“建而不管”的困境,甚至因长期失修而报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 社会资本介入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有成本高、回报低、周期长的特点,且政府投资重点多集中于大型水利工程,导致社会资本对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村社会网络相对狭窄,难以有效吸引社会组织资金的支持。加之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农民使用“公共水”而缺乏直接的利益关联,进一步削弱了其投资和维护设施的动力。此外,水利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社会资金投入缺乏明确的收益保障和政策引导,使得社会资本难以大规模介入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领域 [2]。

(三)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滞后

1. 传统巡查效率低

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仍以人工巡查为主,依赖经验判断设施运行状态,难以实时监测渗漏、淤积、设备故障等隐蔽性问题。人工巡查存在时空局限性,难以覆盖偏远或分散的设施,导致问题发现滞后、维护响应不及时。例如,渠道渗漏可能持续数日才被农户报告,造成水资源浪费与土壤盐碱化风险。此外,传统巡查缺乏数据记录与分析功能,难以追溯设施劣化规律,导致管护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整体效率低下。

2. 节水技术推广不足

智能化灌溉设备(如滴灌、喷灌系统)与远程用水计量装置在农田水利设施中的应用率普遍偏低,技术推广滞后导致水资源浪费与设施损耗并存。一方面,农户对智能设备成本、操作复杂性的顾虑阻碍了技术普及,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仍占主导,加剧了水资源低效利用;另一方面,缺乏用水计量装置导致水费收取粗放,农户节水意识薄弱,水价改革的“以价促节”目标难以实现。技术推广不足还导致设施运行数据缺失,管护决策难以精准匹配实际需求,形成“技术闲置—效益低下—投入减少”的恶性循环 [3]。

二、农业水价改革对管护模式创新的要求

(一)市场化导向:构建“谁受益、谁管护”机

农业水价改革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必须与市场机制接轨,核心是通过价格信号明确用水主体的管护责任。改革推动下,水价调整需反映水资源稀缺性和设施运营成本,促使农户、合作社等受益主体意识到节水与设施维护的直接经济关联。要求管护模式从“政府大包大揽”转向“受益者自主管理”,通过产权明晰和收益权下放,激发用水主体主动参与设施维护的积极性,减少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形成“用水成本自担、管护责任自负”的良性循环。

(二)智能化升级:以技术赋能管护效率

农业水价改革对管护效率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精细化、实时化管理。改革背景下,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农户用水成本,因此要求管护模式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如流量计、水位传感器等,对用水量、设施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人工巡查的滞后性。同时,要求整合气象、土壤墒情等多源数据,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农户提供精准灌溉建议,避免设施超负荷运行,从而降低损耗、延长使用寿命,提升管护效能 [4]。

(三)多元化参与: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农业水价改革强调多方协同共治,要求管护模式突破单一政府主导的局限。改革推动下,农户作为用水主体,需通过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形式参与管护决策,形成民主协商机制,明确成本分摊规则。同时,要求引入社会资本、企业等外部力量,通过 PPP 模式、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管护环节,构建政府、市场、农户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此外,改革还要求建立“以水养水”机制,将水费收入部分用于设施维护,确保管护资金的可持续性。

三、创新管护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政策保障:完善顶层设计与配套制

1. 制定管护细则

在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明晰的管护细则是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模糊问题的核心抓手。长期以来,权责划分不清导致的“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现象普遍存在,亟需通过制度设计构建“政府主导、村集体统筹、农户参与、市场补充”的分级管护体系。具体而言,管护细则需从四个层面明确权责边界:一是界定政府监管职责,明确县级水利部门在设施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资金监管中的主导地位,避免乡镇、村组间因职能交叉产生推诿;二是强化村集体协调功能,赋予其组织农户协商管护方案、监督资金使用、调解用水矛盾的权限,同时要求其建立设施档案,对机井、渠道等关键设施实行“一设施一档案”动态管理;三是细化农户参与规则,将设施巡查、渠道清淤等日常管护任务纳入村规民约,探索“用水量挂钩管护责任”机制,要求用水大户承担相应管护义务,并通过“以工代酬”形式给予补贴;四是引入市场机制,允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 PPP 模式委托专业公司负责智能设备维护、数据监测等技术性工作,并在细则中明确服务标准、考核指标及退出机制。此外,细则需配套奖惩措施,对管护不力的主体采取限水、扣减补贴等约束,对表现优异者给予节水奖励或管护费用减免,形成“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制度闭环,为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管护模式创新提供坚实的规则保障 [5]。

2. 强化财政支持

在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强化财政支持是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创新的核心保障。当前,基层财政普遍面临“保运转”压力,难以持续保障设施老化修复、设备更新等长期需求,导致管护工作常因资金短缺而滞后,甚至陷入“重建轻管”的恶性循环。为此,需将管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设定刚性提取比例,例如要求县级财政每年按农业水费收入的20%-30% 划拨为管护专项基金,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同时,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建立转移支付机制,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避免因地区经济差异导致管护水平失衡。此外,财政支持需与节水绩效挂钩,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节水效率提升显著、设施完好率高的地区给予差异化奖励。例如,对节水效率提升10% 以上的地区,可按节水量的5%返还管护资金,或按设施维护成本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直接用于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或人员培训。这种“以奖代补”机制既能激发地方政府的管护积极性,又能引导农户主动参与节水实践,形成“节水越多、奖励越多”的正向循环。同时,财政支持需与社会资本引入相结合,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政策,鼓励企业以 PPP 模式参与设施管护,或由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元投入”的管护资金保障体系,从而破解单纯依赖财政投入的局限,实现管护资金的可持续循环。

(二)技术落地:推动智能设备普及与培训

1. 分阶段推广

在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技术落地是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而分阶段推广智能设备则是技术落地的核心策略。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仍高度依赖人工巡查,难以实时监测设施运行状态,导致渗漏、堵塞等问题发现滞后,甚至引发小问题演变为大故障。为破解这一难题,需采取分阶段推广策略,优先在规模化种植区试点智能灌溉系统。这类区域种植集中、用水量大,对节水与设施管护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部署电磁阀、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能灌溉系统,可实现自动化灌溉与精准用水控制,同时利用流量计、水位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用水数据,为设施管护提供数据支撑。待技术成熟后,再逐步向小农户推广低成本监测设备,如土壤湿度传感器、简易流量计等,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掌握设施运行状态。这种“由点到面”的推广模式,既可降低技术普及的风险与成本,又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需求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技术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推广导致的资源浪费。分阶段推广有利于构建覆盖全区域的智能化管护网络,为农业水价改革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 开展技能培训

在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技能培训是推动智能设备落地的关键保障,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知识赋能提升基层自主管护能力。然而,智能监测设备在农田水利设施中的实际应用却面临“重建设、轻使用”的尴尬局面,部分农户由于操作技能不足,导致设备闲置或数据误读,技术效能因此大打折扣。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技能培训体系,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农户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操作。培训内容应涵盖设备操作、数据解读与维护保养三大模块:在设备操作层面,重点培训传感器安装调试、手机 APP 远程操控、异常报警处理等实操技能;在数据解读层面,指导农户结合流量、水位等实时数据与气象、土壤信息制定科学灌溉计划;在维护保养层面,传授设备清洁、电池更换、故障初步排查等日常维护知识。针对规模化种植主体,开展集中培训并结合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进行案例教学;针对小农户,则采用“田间课堂”模式,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问答解决个性化问题。同时,需编制图文并茂的培训手册,并开发线上学习平台,提供视频教程与在线答疑服务,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立体化培训网络。通过持续技能赋能,逐步培养农户的数字化管护意识与能力,使其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参与管理,为农业水价改革背景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创新提供坚实的基层支撑 [6]。

结语

农业水价改革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驱动与市场契机。通过市场化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多元化参与激活基层动力,可逐步破解“重建轻管”的顽疾。实践中需注重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推广复杂技术或高成本模式,确保创新路径符合农村经济实际。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水权交易、设施保险等配套机制,为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王万顺 . 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问题创新探究 [J]. 城镇建设 ,2024(5):214-216.

[2]柳天华 . 凌源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 [J]. 地下水 ,2020,42(4):243-244,247.

[3] 丁艳 .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研究进展 [J]. 农业与技术 ,2020,40(3):53-54.

[4]李海涛 , 赵易桃 , 张士科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适用性多元协同分析 [J].乡村科技 ,2025,16(6):90-94.

[5]侯巍巍, 胡向东.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中多方主体参与机制研究——基于对云南陆良恨虎坝模式的分析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10):15-19,39.

[6]宋俊梅 .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策略探究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3(3):172-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