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德育活动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

作者

卫红献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在实际的高中德育活动中,家校共育模式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如家校双方共育意识淡薄、共育能力不足、共育关系失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因此,探索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多元互动平台,打破家校沟通壁垒

家校沟通渠道的阻塞在高中德育实践里构成一种障碍,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力量。那些老办法,像开家长会、做家访,常常有毛病:消息传得慢、说得不全,来回交流也不够痛快。要拆掉家校之间那堵无形的墙,得弄些不一样的互动平台出来,让信息跑得快些、交流深些。现在技术发达了,线上沟通是个路子。比如说,建个班级微信群、QQ群,老师能在里面随时说说学生学得怎么样、德育活动怎么安排、学校有啥通知,家长也能立刻把孩子在家的情况报上来,问问问题、提提想法。另外,用那种专门的家校共育 APP 也挺好,里面设个德育活动区,把学生在活动里的表现、拿到的成果亮出来,家长一看就明白孩子哪儿进步了。这种线上地方还能搞点线上家长会、线上德育讲座,家长参与起来方便,沟通效率自然上去了。光有线上不够,线下也得变变花样。除了固定要开的家长会,学校不妨搞搞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到校园里、进教室里,亲身感受一下孩子天天待的环境,体会德育那股子氛围。开放日那天,可以安排家长看看德育课怎么上、听听主题班会、跟着孩子一起参加社团活动,这样家长就能摸清学校德育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对学校那套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深了。还有一招,弄点亲子一块儿参加的德育活动,像一起去做志愿服务、一起去体验文化,家长和孩子一起忙活,关系更近了,孩子的责任感、跟别人合作的本事也能慢慢养起来。

2 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当前高中“德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家校共育能力”的欠缺构成显著障碍。教师群体与家长群体普遍缺少“共育”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操作技巧,这导致双方在有效设计“德育活动”、进行必要沟通协作方面存在困难。“分层分类培训”的实施路径,能够依据教师与家长各自不同的需要及其个体特点,提供具备高度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从而实质性地增强其共育能力。面向教师的培训,应当构建起系统化的共育能力提升体系。内容设计应当涵盖“家庭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家校沟通技巧”的实际操作方法,以及“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核心要素。具体途径可以考虑邀请领域内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在校内组织专题性质的培训研讨活动、安排教师前往“优秀学校”进行实地观摩与学习交流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教师接触并吸收先进的共育理念与实践策略。同时,必须大力推动教师投身于共育实践,鼓励他们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真实的“德育活动”场景之中,并在过程中及时归纳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此实现共育水平的持续进步。学校层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共育案例的分享交流是可行的做法,这种场合便于178

教师彼此讲述在“德育活动”中与家长协作取得成效的实例或遭遇的难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面向家长的培训,则必须基于其家庭状况的具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实施严格意义上的分层分类。针对处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家长群体,培训内容的侧重点需要精准区分。具体而言,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家长的培训,内容重心适宜放在如何协助子女完成高中阶段生活的适应性调整、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及品德修养的养成上;“高二”年级学生家长的培训重点,则应转向引导子女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学业压力等议题;至于“高三”年级学生家长,培训的关注点自然聚焦于协助子女调整应考心理状态、为“高考准备”提供必要支持等方面。

3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激发家校共育动力

现行高中德育实践中的家校协作评估常常面临挑战。主体通常局限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评判,视角显得单一。评价方式倾向于简化处理,内容也容易聚焦在有限的结果层面。这种模式难以完整捕捉协作的实际效能,对双方积极性提升作用有限。一个更具响应性的评估框架可能提供新的思路。它需要依据协作进程的具体进展,适时微调其关注点和方法。反馈的时效性与指导价值会因此增强。关于谁来评价,范围应显著拓宽。学生的感受不容忽视,他们是协作最直接的体验者,其反馈具有内在的真实性。社区环境作为学生日常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能提供侧面观察的见解。引入这些多元视角,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有望提升。评价什么同样需要深化。协作产出的衡量固然重要,例如学生品德或行为习惯的变化。但协作过程的细节同样值得关注,比如家校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双方在协作中展现的态度与投入的努力也应纳入考量,这有助于鼓励探索新的协作途径。认可家长的贡献,或许可以考虑设立“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奖”或“最佳沟通家长奖”这类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家长给予肯定与激励。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至关重要。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校共育能够将家庭教育的温暖与学校教育的专业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慧慧. 学·思·习·行:高中德育进阶的应然路径[J]. 华夏教师,2025,(19): 115-117.

[2] 唐炜 . 普通高中德育实施途径探索 [J]. 中小学校长 , 2025,(03):54-56.

[3] 许媛媛 , 曹金华 . 新时代县域高中节日文化育人的微整合和超链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4,(11):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