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科教融合双轮驱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娟 张永兰

重庆理工大学 400054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加速转型,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日趋紧迫。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高等药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前药学本科教育仍面临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产业对接不畅、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因此,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既是落实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才适应性、服务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已成为当前药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1]。

一、基于产科教双融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药学类专业产科教融合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高校与企业利益导向存在差异,合作多停留于表层,缺乏可持续的共赢机制, “校热企冷”现象突出,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结构性脱节。其二,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权责边界模糊,主导权失衡易造成企业参与不足或育人目标弱化,制约了合作的深度与稳定。其三,课程体系更 滞后,难以匹配医药行业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双师型”教师匮乏,加之教研协同不足与评价机制缺失,共同制约了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实效。

二、产科教双驱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 总体实施方案

面对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医药产业升级需求脱节的现实挑战,产科教融合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整合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的双重优势,从思想理念转变、培养体系重构和资源机制保障三方面系统规划,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育人方案,为培养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高素质药学人才提供支撑[2]。

(二) 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1)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贯通式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医药产业升级与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药学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家国情怀、扎实基础、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科教融汇,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将前沿成果融入课程,实施全程化科研训练;通过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专家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校内实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链,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岗位胜任力,强化价值引领与职业素养。

(2)构建“三位一体”的贯通式课程体系

为培养适应医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塑,构建了“通专融合、基础与前沿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该体系通过开设药学特色通识课程与模块化专业课程群,强化价值引领与宽厚基础;通过夯实数理化生医学基础与融入学科前沿动态,实现知识传授与科研思维培养的贯通;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综合性实验、项目化课程与企业实践嵌入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核心支撑[3]。

(3) 构建产科教双融合的立体化师资队伍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药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核心路径在于构建以校内教师为主体、行业导师与海外专家为两翼的立体化团队。采取内外兼修、引育结合的策略:对内提升教师的产业实践与国际视野,对外引入行业专家与海外学者的优质资源,共同融入教学,并通过完善机制保障队伍持续发展[4]。

(4)基于OBE 理念强化关键环节,构建多维贯通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 OBE 理念为导向,构建科研训练、实践教学与导师制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搭建多层次科研平台,设立从基础到创新的递进式实验项目,并鼓励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系统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实践对接,强化学生对药品全流程的认知。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强化个性化指导。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明确能力标准,完善过程评价与动态调整,实现培养全程优化,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与发展潜力[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产科教协同育人需形成“需求引导-实践赋能-成果反哺”的闭环互动内在逻辑。通过贯通式培养方案、“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立体化师资建设等举措,并基于OBE 理念强化关键环节,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该模式可为新时期药学教育改革提供可行路径,对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倩, 韩蔚, 周生明.南方科技大学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 39(03): 100-124.

[2] 韩春, 吴林韬, 王世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23, 40(02):128-132.

[3] 张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探索[J]. 高教学刊, 2024, 10(4): 177-180.

[4] 李亚青. 基于双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金融教育研究, 2022(2): 74-80.

[5] 王立国. 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0(5):49-53.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YB145,2023YB148),重庆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重庆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作者简介:王娟(1986-),女,汉族,贵州贵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张永兰(1987-),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