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协调机制研究

作者

宋世山

绿地西南建工有限公司 四川省遂宁市 629000

引言:

面对工程建设项目规模与技术复杂度的持续攀升,传统分包管理模式在资源统筹、进度把控方面的弊端愈发凸显,EPC 总承包模式以其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优势,逐渐成为大型工程项目的主流选择,然而,设计、采购、施工环节的深度融合,使得各参与方协调难度呈几何级增长,进而引发管理效能衰减与目标偏移风险,探索适用于 EPC 模式的高效协调机制,对实现项目高质量交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系统性研究。

一、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协调管理的挑战与特征

EPC 总承包模式凭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集成优势,在工程建设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这种模式衍生出的协调复杂性与流程密集性,对项目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需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征与难点。

1. 各阶段衔接复杂

EPC 模式将传统分散的工程环节整合为连贯流程,对设计、采购、施工的协同性提出严苛标准,由于各阶段技术逻辑、进度节奏存在显著差异,极易出现环节交叉、接口界定不清等问题,例如,设计图纸更新延迟可能导致设备采购滞后,而采购周期延长又会打乱施工计划,尽管多环节并行能压缩工期,但对协调机制的精细化要求显著提升,需依赖系统化计划与实时信息共享,避免出现阶段间的“断链”风险。

2. 参与主体多元化

EPC 项目涉及建设方、设计院、供应商、施工单位及监理机构等多元主体,各方利益诉求与管理目标存在天然分歧:设计方聚焦技术方案的完整性,施工方侧重进度与成本控制,采购方则关注物资供应的时效性与质量,这种目标差异易在沟通决策中引发矛盾,削弱整体协同效率,若缺乏统一的协调平台与明确的权责划分,信息传递滞后、执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将直接阻碍项目推进。

3. 组织界面协调难

EPC 模式下的组织结构呈现高度集成化特征,但专业界面划分模糊,增加了协同管理难度,总承包商需统筹协调多个子系统与专业团队,确保任务时序无缝衔接,然而,在缺乏标准化界面管理机制时,跨专业协作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例如,机电安装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时,若未明确施工顺序与责任边界,可能因工序冲突导致返工,加剧成本超支与工期延误风险。

二、高效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关键要素分析

在 EPC 总承包模式下,项目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建设目标的实现质量与执行效率,构建系统化协调体系,需从组织架构、信息技术、权责体系等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提升项目协同效能与动态响应能力。

1. 构建扁平化组织

高效协调的基础在于清晰灵活的组织架构,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易导致信息传递迟滞,需通过扁平化改造减少决策链条,提升响应速度,在 EPC 项目中,以项目管理部作为核心协调中枢,统筹调配设计、采购、施工资源,并组建跨专业协同小组,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横向协作,同时,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界面,消除职能交叉带来的协调盲区,实现组织运行效率的整体跃升。

2. 强化信息化支撑

信息实时共享是保障协调机制高效运转的关键,依托 BIM、ERP 及进度管控等数字化工具,搭建一体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设计图纸、采购清单、施工计划等核心数据的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同步,各参与方通过统一数据接口获取信息,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协作矛盾,平台内置的智能预警模块,可对关键工序、资源调配及进度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助力管理层快速响应项目变化,提升协同调度的精准性与及时性。

3. 明确权责与反馈

健全的权责划分与闭环反馈机制是协调机制的核心支撑,首先,基于合同约定与任务分解,明确各参与方在项目全周期中的职责、权限与管理边界,避

免出现决策与执行的真空地带;其次,构建多级反馈网络,将现场数据、执行动态与问题反馈纳入闭环管理,实现决策的动态优化。

三、EPC 项目协调机制的优化策略与实践建议

EPC 总承包项目的协调管理成效直接关乎项目质量、成本及进度目标的达成,为实现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需从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实践优化等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协调机制持续迭代升级。

1. 完善制度体系保障

完善的制度框架是保障协调机制稳定运行的核心基石,针对 EPC 项目多主体协同的特性,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协调管理制度,细化各阶段流程标准、职责边界及管理节点,通过编制标准化操作指南与界面管理规范,统一交叉作业、安全管控、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执行标准,增强协作的规范性与确定性。

2. 推进协同技术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突破协调管理瓶颈的关键利器,EPC 项目应充分发挥 BIM技术在多专业协同设计中的优势,通过模型整合实现设计冲突的可视化预判;借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打通计划、采购、施工等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资源与进度的动态协同,结合移动终端与云平台,构建远程监控与实时沟通体系,推动协调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技术工具的深度应用不仅优化管理流程,更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 强化实践导向执行

制度与技术的落地成效依赖于高效的执行体系,EPC 项目需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协调指挥体系,统筹设计、采购、施工三大板块的协同运作;设置专职协调岗位,专职负责界面衔接与矛盾化解,通过“日协调、周调度、月评估”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将协调工作融入项目日常运营,同时,建立经验知识库与案例库,系统梳理历史项目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为新项目提供可复制的协调管理范式,提升机制的适应性与延续性。

结语:

EPC 总承包模式在工程建设领域展现出显著的集成优势,但也对协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深入剖析其协调管理特征,明确构建路径与关键要素,并提出制度、技术、实践三维度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项目协同效率与管理质量,未来需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结合实践经验动态完善协调机制,为 EPC 项目高质量交付筑牢管理根基。

参考文献:

[1] 姬先 , 江炯 . 基于 EPC 总承包模式的工程项目管理考核机制研究 [J].西部大开发 (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2(12):48-54.

[2] 常津榕 .YDI 集团的 EPC 总承包模式项目管理应用研究 [D]. 云南大学 ,2020.DOI:10.27456/d.cnki.gyndu.2020.000974.

[3] 雒倩倩 . 我国推行 EPC 总承包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D]. 兰州理工大学 ,2021.DOI:10.27206/d.cnki.ggsgu.2021.0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