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史料转化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秦栩晨 朱彩霞 林芳漩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
地方红色史料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当前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地方性史料转化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研究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与红色文化教育的结合点,系统探索地方红色史料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史料的教育价值、开发转化策略、构建实施体系,力求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教育资源
一、地方红色史料的教育价值与语文课程的契合性
地方红色史料作为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文化载体,其教育价值体现在历史真实性上,这些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文献、实物和口述资料,以最直接的方式保存了历史的原貌,比如延安时期出版的《解放日报》,不仅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更透过字里行间传递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而地方史料具有情感感染力,当学生接触到家乡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时,这种地域亲近性能够有效激发情感共鸣;在语文教育层面,这种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为革命文学作品提供历史语境、丰富语言学习素材与拓展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地方记忆与国家叙事的有机联系。
二、地方红色史料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资源挖掘与整理
地方红色史料若不能得到系统化整理,其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当前普遍存在史料散佚、分类混乱等问题,大量珍贵资源或被束之高阁,或面临损毁风险,这种状况不仅造成文化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转化效果,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建立科学的资源整合机制:开展全域性普查,组织专业团队对档案馆、纪念馆、民间收藏等进行系统梳理,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为例,需重点收集苏维埃时期的政府公文、报刊文献及红军遗物;建立多维分类体系,既按时间脉络梳理发展进程,又按文献、实物、口述等载体类型归档,特别要注重口述史的抢救性采集,对老战士及其后代的回忆进行音像记录;进行教育价值评估,筛选出语言生动、情节完整的典型素材,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及其相关背景史料,整个过程需要遵循学术规范,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课程化设计策略
直接堆砌原始史料的教学方式往往收效甚微,学生面对未经加工的史料时,容易陷入细节而难以把握精髓,这种有材料无设计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教育效果的发挥,要实现有效转化,必须进行专业的教学设计:首要工作是提炼核心价值,从史料中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内涵,如从《红军长征记》中提炼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等主题;构建教学框架,需采用“1+X”模式:以教材中的红色经典篇目为核心,搭配相关地方史料进行拓展,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时,补充当地民众支援红军的具体事例;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史料特点匹配适切的教学形式:文献史料适合开展比较阅读,实物史料适宜进行观察写作,口述史料则可组织访谈实践。关键是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然感悟红色精神。
(三)教学实施路径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许多教学活动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使得宝贵的教育资源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施体系:在课堂教学层面,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情境体验法,教师精选地方红色史料中的典型场景,如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设身处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课外实践活动需注重知行合一,可以组织红色记忆寻访项目,指导学生走访革命遗址,采访亲历者后代,收集口述史料,例如,在井冈山地区的实践中,学生们通过整理红军战士的家书、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更在情感上受到深刻触动;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可以定期举办红色经典诵读会,鼓励学生改编、演绎革命故事;利用重要历史节点,如建党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所有活动都要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过分注重知识性考查,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深层次影响的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既不能全面反映教育效果,也难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在史料整理、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收集他们的读书笔记、访谈记录等过程性资料;在结果性评价方面,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采用作品评价法,如对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征文、拍摄的纪录片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当兼顾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考察学生对红色历史的理解程度,情感维度关注其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行为维度则观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表现;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同样重要,定期收集师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结束语
地方红色史料转化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与提升语文教学实效的重要路径,从挖掘整理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实施与评价反馈,形成完整闭环,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让学生从地方红色记忆中厚植家国情怀。未来需持续优化路径,让地方红色史料在语文课堂焕发持久生命力,助力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筑牢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媛 . 浸润式研学: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项目化学习策略—以品读红色家书项目为例 [J]. 天津教育 ,2022(34):15-16.
[2] 张楚英 .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教育的有效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4(33):4-6.
[3] 戴平 , 夏名金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挖掘探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11):58-59.
基金项目: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2024410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