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刘琳
商丘市梁园区昆仑路小学 476000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情感性、审美性、实践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助力学生品德塑造
音乐教育以情感为纽带,能够通过旋律、歌词、节奏等元素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如歌颂祖国的《我爱北京天安门》、赞美劳动的《劳动最光荣》、弘扬团结友爱的《找朋友》等,这些作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将爱国、敬业、友善等道德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准则,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品德塑造目标。
(二)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大量民族音乐作品,如二胡曲《赛马》、钢琴曲《牧童短笛》、民歌《茉莉花》等。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教学,能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背景介绍、文化解读,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气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
(三)培养集体协作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包含合唱、合奏、音乐剧表演等多种集体性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在参与集体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配合他人,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这种集体协作的体验,正是思政教育中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二、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
尽管小学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显著价值,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融合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目标定位模糊,思政融入缺乏针对性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道德说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未能结合音乐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例如,在教授红色音乐作品时,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演唱的层面,未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等具体思政目标,导致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脱节,融入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内容挖掘不深,思政元素呈现表面化
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作品背后的思政内涵。例如,在讲解《歌唱祖国》时,仅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对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等思政元素提及甚少;在教授民族音乐作品时,未能深入解读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导致思政元素呈现表面化,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与课程思政的要求,需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师资等多个维度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
(一)明确三维教学目标,强化思政引领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明确融合目标是实现小学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前提。教师应依据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例如,在教授《卖报歌》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可设定为“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小组合作演唱、歌曲创编等活动,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定为“了解旧社会儿童的生活困境,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培养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明确的思政目标引领,确保音乐教学始终贯穿价值引领的主线。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多元内容体系
小学音乐教材是思政元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打破“重技能、轻内涵”的教学误区,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类型作品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多元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一是红色音乐作品中的爱国精神与革命意志,如《义勇军进行曲》《红星歌》等,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革命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怀;二是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如汉族的《茉莉花》、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等,通过分析作品的民族风格、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三是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道德规范,如《低碳贝贝》《好人就在身边》等,结合现实生活解读作品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诚信意识与友善观念;四是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中的人类共同价值,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汲取世界优秀文化中的积极力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增强思政融入实效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政融入实效的关键。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一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如播放红色电影片段、展示民族文化图片、模拟生活场景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作品的思政内涵。例如,在教授《长征组歌》选段时,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辛,理解歌曲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是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合唱、合奏、音乐剧表演、歌曲创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思政认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融合教学能力
教师的素养是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核心要素,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融合教学能力。一是强化思政理论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思政理论学习讲座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目标要求与融入路径,提高思政理论素养;二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音乐教师进行融合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困惑,共同探索有效的融合方法。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两者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等策略的实施,能够实现音乐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学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未来,还需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推动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走向深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段升英 , 浅谈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的几种尝试川 ,[J]. 中华少年,2023(23):95-95.
[2] 周琦 ,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山 ],[J]. 考试周刊,2024(76):183-183.
[3] 李培培 . 巧用教具,激活音乐课堂 [J]. 戏剧之家,2023(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