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袁宏伟

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小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848100

引言

伴随新课标的全面铺开,核心素养已从理念高地走向课堂实践的中心地带,成为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鲜明路标。现实中,有的课堂仍难摆脱知识碎片化、思维浅表化的教学惯性,与素养立意存在明显落差。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滋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的沃土?这亟需我们回归阅读本质,审视现有路径,探索将核心素养目标自然融入阅读肌理的教学新策略。

一、深化文本对话,锤炼语言运用之基

核心素养的扎根,始于语言能力的扎实锤炼。阅读教学须超越表层信息的获取,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一)聚焦语用实践,强化表达迁移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文本理解走向表达实践。教师应设计阶梯式的语言转化任务,让学生在模仿、改编、创造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逐步转化为个人表达储备。这种迁移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通过对文本语言规律的把握,实现有意义的再创造。以《荷花》教学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挨挨挤挤、冒出来、展开等动词生动描绘了荷叶荷花的姿态。在阅读理解后,可设计三个层次的语用训练:首先让学生圈画文中描写形态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的选用妙处;然后提供校园花坛的实景照片,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式:有的 ... 有的... 仿写观察到的花朵形态;最后拓展到动物描写,让学生用类似的动态词语描述小狗嬉戏的场景。这样的训练链条,使语言学习从文本感知自然过渡到生活表达。

(二)引导文本细读,涵泳语感积淀

语感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推敲、还原等细读方法,让学生体会词语选择的精准性、句式安排的逻辑性和篇章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对语言运用的敏感度。在《观潮》一文的教学可以体现这一策略。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个比喻句是语言品鉴的重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删除齐头并进朗读,感受语势的变化;再对比奔跑与齐头并进的表达差异,体会后者在表现潮水整齐磅礴气势上的独特效果;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战马而不是羊群或其他动物作比,理解喻体选择与表达目的的关联。这样的细读过程,能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形式与表达效果之间的认知联结。

二、激活高阶思维,点亮智慧探索之光

阅读是思维生长的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需着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其分析、评价、创新的能力。

(一)巧设思辨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链。这些问题应当突破简单的信息提取层面,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分析和价值判断。好的思辨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同时又要与文本内容紧密关联,避免脱离文本的空泛讨论。以《将相和》的教学为例。在理解完负荆请罪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设计系列探究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廉颇为什么最初不愿意认错,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接着提问如果蔺相如没有回避冲突,结果会怎样?让学生推测不同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最后抛出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你更赞同廉颇的直率还是蔺相如的忍让,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价值判断。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文本理解逐步延伸到现实思考,既保持了与课文的关联性,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鼓励批判质疑,培养审辨意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安全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应当示范如何有理有据地质疑文本,同时引导学生区分合理的质疑和单纯的否定。批判性阅读不是简单的挑错,而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建设性思考。在《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可以体现这一策略。在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习俗后,可以引导讨论:文中说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你认为现在的小朋友过年最期待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过年方式,学生既能理解文化传承,又能认识社会变迁。再如针对守岁习俗,可以提问:整晚不睡觉对身体好吗?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合理传承这个习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样的讨论既尊重文本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融通情境文化,厚植审美与自信之壤

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情感共鸣的激发与文化脉络的贯通,使阅读成为一场心灵的滋养与文化的寻根。

(一)创设多元情境,浸润审美体验

情境创设应当服务于文本理解,通过多感官通道的刺激,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体验的场景。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做法。以《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品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段落时,可以同步展示秋天景色的高清图片,播放轻柔的雨声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组织我是小画家活动,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一个颜色描写(如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画面,并说明这样画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比课文描写与自己创作的异同,在具象体验中深化对文字美感的理解。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三)联结文化意蕴,增强身份认同

文化传承类文本的教学需要建立古今联系,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教师应当挖掘文本中的文化要素,设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探究活动,避免简单说教式的文化灌输,而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然形成文化认同。如在《端午粽》教学中,可以开展粽子的前世今生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中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记录长辈们的包粽手法;然后对比课文中描写的传统做法,分析演变原因;最后讨论除了吃粽子,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传承端午节文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了解端午习俗,更能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素养成长之旅。它要求我们超越单一技能训练,以文本为舟、思维为桨、情境为风、文化为海,在深度对话与多维实践中,让语言的精妙、思维的锋芒、审美的愉悦与文化的根脉真正照亮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高勤花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求知导刊 ,2024(23):77-79.

[2] 柴建梅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J]. 互动软件 ,2022(10):3283-3284.

[3] 盛玉妹 . " 新课标 " 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J]. 江西教育 ,2024(4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