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400BF 型动车组气密性优化策略探究
齐源 韩涛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车辆段呼和浩特东动车组运用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一、CR400BF 型动车组气密性的核心影响因素
CR400BF 型动车组气密性表现的达成依靠诸多系统协同运作,其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三个层面。车身结构的完好状况是保障气密性的关键基础,设计合理性与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体密封效果;车体焊接接缝间隙、车顶导流罩与主体装配精度、车窗框与车身框架间的配合公差,如果存在结构性缺陷或者装配偏差,就有可能成为压力泄漏的隐患来源。
密封系统性能评定是阻止内外压差传递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动车组连挂区密封、车门与车窗密封、空调进风口密封、电气接口密封这些部分组成,密封件的材料特性、装配工艺、实际运行中的保养情况都会对整体密封效果造成影响。CR400BF 型动车组高速行驶时,外界环境中的压力变化表现出“高频次、大振幅”这种明显特征,在车身结构刚性不够或者密封系统缓冲性能不佳的情况下,压力冲击就会造成瞬态泄漏现象发生,车厢内气压波动的幅度和强度也会因此而加重。
二、CR400BF 型动车组气密性优化策略
2.1 车身结构优化
为了减小车体焊接接头的泄漏概率,“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利用激光窄间隙高精度焊接的优点,有效缩减焊接变形和接头间隙;并借助电弧复合焊接技术明显加强焊缝熔深及力学性能,保证接头密封性的可靠程度。在车体侧墙、顶板等关键部位焊接的时候,采用在线视觉检测系统随时观察焊缝形成情况,依靠自动化修复机制迅速清除气孔、未熔合之类的问题,把焊接接头的泄漏率严格限制在 0.5% 以下。
把传统的“螺栓刚性连接”改进成“弹性密封连接”,在连接处加上聚氨酯发泡密封垫,通过精准调控密封垫的压缩量,就能做到结构密封和动态缓冲两方面的作用,进而减小高速气流给连接部分带来的冲击泄漏危险。将“机器人自动涂胶 + 定位工装”技术应用到车窗装配工艺当中时,可以准确把控车窗玻璃同车身框架之间的装配间隙,维持在 1 到 2 毫米范围之内;采用高弹性的硅酮密封胶,并且胶层厚度经过精心设计,达到 5 到 6 毫米,这样就能明显提升密封效果,进而解决由于装配误差引发的缝隙渗漏现象。
2.2 密封系统升级
CR400BF 型动车组客室门、司机室门属于气密性控制的关键薄弱部分,优化方案主要围绕“三道密封”技术展开创新:第一道密封即主密封,使用三元乙丙(EPDM)发泡材料制作成“中空 U 型”结构胶条,依靠其出色的弹性性能做到门体与门框之间紧紧贴合,从而阻挡外界高压气体渗入车厢内部;第二道密封即辅助密封,在主密封基础上增加唇形弹性胶条,关门时利用塑性变形再形成一层密封层,进一步加强压力隔离效果;第三道密封即间隙密封,位于车门底部与门槛交接之处,采取可调毛刷装置弥补机械运动造成的微小缝隙,明显缩减底部气流泄漏的可能性。此外,优化车门闭合控制系统,借助伺服电机精准调整关门速度以及最终压缩量,避免出现因为关门力不足引发的密封失效的情况。
2.3 空调新风系统密封改进
空调新风系统中,进排风通道是压力泄漏的重要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应用“双阀门联动密封”技术。在电动密封阀关闭的时候,用橡胶密封垫做到端面紧密贴合;在阀门和风道接口处贴上密封胶带减小间歇性泄漏;并结合“止回阀 + 密封盖板”的复合结构设计,在正常排风时止回阀打开,遇到压力波动时自动关闭,再配合密封盖板做二次压紧密封,就能防止外部高压气流倒灌的情况出现。针对空调机组同车体之间的连接风道,实施柔性密封处理手段,选用耐候性能不错的帆布材料做成伸缩型风管,然后用法兰连接面抹上专门的密封胶,再用卡箍固定起来,保证整体连接部位稳定牢靠,免除因为振动造成的密封失效危险。
2.4 强化检测体系
CR400BF 型动车组在出厂前使用综合检测技术,把“整车压力衰减测试”和“局部泄漏定位测试”结合起来:先将车厢封住,再用充压设备把车厢内的气压升到 500 帕斯卡并且保持不变,然后切断充压电源,在接下来的 10 分钟里不断监测系统压力,要求压力下降不能超过 150 帕斯卡;采用超声波泄漏检测设备对车辆焊缝连接处、车门密封边缘、车窗装配接口等重要部位开展全面扫描,准确找到泄漏之处,然后马上执行密封缺陷修补作业。
CR400BF 型动车组在客室和司机室各设置了一个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厢内部的压力变化情况,并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再通过车载通讯网络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地面数据中心。根据这些数据,建立起“压力波动预警模型”,当车厢内部的压力变化速度大于 50Pa/s 时,就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去检查密封装置有没有问题,这样就能及早发现气密性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修理。
2.5 运维保障优化
形成密封件分类守护机制:高频使用的部件(像车门密封胶条),行驶到 3万公里的时候就要做外观查看和弹性检测,老化的或者损坏的要及时替换掉;中低频使用的部件(车顶导流罩密封垫),在行驶到 10 万公里后,就需要拆下来仔细查看,通过清洁密封面、重新涂上密封胶这样的办法来保持性能;长期服役的部件(车体焊接接头密封),行驶到 20 万公里后就要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针对泄漏问题进行补焊修理或者加强密封胶处理。
根据 CR400BF 型动车组在隧道密集区段以及频繁交会地段的运行特点,建议在进入此类特殊路段之前开展气密性专项检测。其中,包括测量车门密封胶条的压缩变形量、评判空调系统阀门的密封情况、对车体关键部件执行压力冲击试验(模仿隧道内部压力波动状况),以此来检验密封系统的动态适应能力,保证其在复杂工况下依旧维持稳定气密特性。
构建气密性故障应急管理体系,在监测到气密性异常时,立刻启动预案,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去现场勘查,找出故障来源,执行临时性修理办法(用应急密封材料封堵泄漏处),保证列车可以安全开到最近的检修站;系统记录故障处理经过,剖析故障成因,吸取教训,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应对能力,加快应对速度。
结语:
CR400BF 型动车组气密性优化要从结构设计、密封性能、检测技术和维护管理这四个层面展开系统改进。创新车体焊接工艺,优化多层级密封系统布局,创建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体系,制订细致的运维计划,能明显改善车辆气密性能,降低外部气压波动给内部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而优化乘车舒适度,加强设备运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谢绍兴 , 杜彦品 , 辛志斌 . 时速 160km 动车组车体气密性检测研究[J]. 铁道车辆 ,2024,62(S1):42-46.
[2] 马瑶 , 余以正 , 夏春晶 , 等 . 250km/h 动车组气动载荷及动态气密特征的实车试验 [J]. 中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4,55(05):188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