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模式对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沟通的教学研究
殷敏
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225000
引言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在普通班级(融合环境)中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观察、模仿和练习沟通的真实机会。这种环境中的日常交流、同伴互动和多样化活动,是专门训练难以完全模拟的。然而,要让这些机会真正转化为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掌握特定的支持方法和策略。本研究结合当前小学教学实际,探讨在融合班级中有效支持孤独症儿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的实用路径。
一、融合环境对语言沟通发展的促进作用
融合班级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沟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真实多样的语言环境中,孤独症儿童能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输入。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提问和反馈,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以及课间活动的自然对话,都为他们提供了观察和学习日常语言使用的机会。这种持续的语言刺激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积累词汇和理解语言规则。普通学生自然的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方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样本。在日常相处中,孤独症儿童可以直观地看到同伴如何使用语言表达需求、分享感受和处理冲突。当参与共同的学习任务或游戏活动时,实际互动需求会促使孤独症儿童尝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融合环境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了大量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机会。这种在真实需求驱动下的语言练习,比脱离情境的单纯训练更有效,能帮助孤独症儿童真正掌握并运用沟通技能。
二、小学课堂中实用的语言沟通支持策略
要在融合环境中有效提升沟通能力,教师需要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一)善用视觉工具,让沟通更清晰
视觉支持策略是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环境和表达需求的有效方法。图片和图文卡片可以作为沟通媒介,通过直观的图像呈现常见物品、日常活动和基本需求。教师可以收集或制作包含厕所、饮水、帮助等基本需求的图片,将这些图片整理成简易沟通本,方便儿童随时取用。当儿童需要表达时,可以引导其通过指认或出示相应图片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降低了语言表达的难度。视觉日程表是另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图片或文字序列展示每日或每节课的活动安排,让儿童能够预知接下来要进行的活动。这种可预见性能显著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使儿童更专注于当前任务,并为即将到来的活动做好心理和语言准备。社交故事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特定社交情境的指导材料,内容聚焦具体场景中的恰当行为方式和沟通技巧。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编写简短的社交故事,重点说明在该场景中应该做什么、说什么,以及可能发生的互动过程。这类材料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社交规则,掌握基本的互动技巧。
(二)引导同伴互动,创造沟通机会
教师可以选拔性格友善、有耐心的学生担任沟通伙伴,经过专门指导后,这些伙伴能够采用适合的方式与孤独症儿童交流。指导内容包括使用简短清晰的语言表达、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共同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等。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创造自然互动机会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安排两人或小组共同完成的拼图、简单实验或绘画活动,这些任务本身就需要参与者交流想法、协商分工和共享材料,从而促使孤独症儿童在真实需求驱动下尝试沟通。结构化游戏是另一个促进互动的良好载体,选择规则明确、有固定流程的游戏,如简单的桌面游戏或集体游戏,能够提供轮流、等待、提出请求等基础社交技能的练习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需要适度引导,确保互动顺利进行,同时给予孤独症儿童足够的参与空间和表达机会。
(三)抓住日常时机,随时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保持高度敏感性,及时发现和捕捉孤独症儿童发出的各种沟通信号。这些信号可能表现为目光注视特定物品、发出特定声音或表现出情绪变化等非言语行为。教师应当将这些细微表现视为沟通意图的表达,并立即给予适当回应。回应时可以采用语言示范的方式,将儿童的非言语表达转化为完整语言。例如当儿童注视水杯时,教师可以用陈述句示范我要喝水这样的完整表达,为儿童提供语言模板。课堂常规活动是培养沟通能力的天然机会,教师可以在点名、收发作业、课间活动等固定环节,为孤独症儿童设计标准化的简单沟通任务。这些任务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应答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提问和表达需求。通过每日重复这些结构化沟通机会,帮助儿童建立稳定的沟通模式和行为习惯。
(四)营造安全氛围,保护沟通信心
教师需要以开放态度接纳儿童的各种沟通尝试,无论是语言、手势、图片还是其他替代性沟通方式。每次沟通尝试都应得到及时、恰当的回应,这种一致性反馈能够强化儿童的沟通动机。在回应儿童时,教师应当使用具体明确的正向鼓励,准确指出值得肯定的行为细节。这种针对性的表扬比泛泛的称赞更能帮助儿童理解哪些行为是被期待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通过专题班会、融合教育活动等形式,帮助普通学生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和沟通方式。可以设计同伴互助活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支持特殊需求同学的过程。这种全员参与的包容性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焦虑,为其沟通能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点
教师在实施孤独症儿童沟通干预策略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环节。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基础工作,需要全面评估儿童的现有沟通能力、兴趣偏好和特殊需求,并据此准备好个性化的视觉支持材料,如图片卡片、日程表等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交流,采用短句结构清晰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复杂句式或抽象表述,确保儿童能够准确理解指令内容。由于孤独症儿童需要更长时间处理信息和组织语言表达,教师在提问或发出指令后应当保持适当等待,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避免过早介入或代为回答。这些关键要点的落实将直接影响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结语
在小学融合教育环境中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普通班级的自然优势,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易于操作的支持策略。教师通过灵活运用视觉工具、积极引导同伴互动、敏锐捕捉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时机,以及营造无条件接纳的班级氛围,能为孤独症儿童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丽芳 , 李晶 , 张长杰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障碍特点及语言能力提升的康复干预模式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5,33(1):97-102.
[2] 王蕾蕾 . 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个案研究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1(23):73-75.
[3] 刘敏 . 孤独症儿童前语言沟通能力评估工具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