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品·绘:人工智能赋能小学古诗词教学新生态建构
卢梦倩
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引言
在屏幕阅读盛行的今天,古诗教学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代际认知鸿沟。教师们常面临这样的教学悖论:过度依赖技术会消解诗的韵味,完全回避技术又难以触及数字原住民的心灵。人工智能的介入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它不应是冰冷的教学工具,而应成为联通古今的数字诗童。本文探索的智能教学路径,本质上是在技术理性与诗性智慧之间寻找教育的最优解,让千年诗心在硅基世界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一、人工智能赋能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领域。从实际应用来看,AI 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是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自动调整诗词讲解深度;二是互动体验增强,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诗词朗读评测和意境可视化;三是教学资源整合,将分散的诗词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等信息进行智能关联。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智能诗词学习系统。这些系统通常包含诗词解析、朗读训练、互动问答等功能模块,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
然而,AI 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学生角度看,低年级学生操作智能设备的熟练度有限,容易在技术使用上遇到障碍;从教师角度看,部分教师缺乏将 AI 工具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的实践经验,容易出现技术应用与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从技术角度看,现有系统对诗词情感意境的解析深度不足,难以完全替代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 AI 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二、解:AI 辅助理解古诗词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从三个层面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一是字词解释,AI 可以即时解析古诗中的生僻字、多义字;二是句法分析,能帮助学生理清诗句的语序结构;三是背景解读,系统可以自动关联诗人经历、创作背景等拓展知识。以部编版《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这首诗中“蒌蒿满地芦芽短”一句常令学生困惑。AI 教学系统可以这样辅助:当学生点击蒌蒿一词时,系统不仅显示这是一种水生植物,还会展示实物图片;对于芦芽短的意象,AI 会分解为芦苇的嫩芽和初春时节两个知识点;针对整句诗,系统会生成动态画面,演示早春时节江边植物的生长状态。然而教师讲解时,往往需要准备大量教具和图片资料,而 AI 系统可以即时调取相关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按照个人进度反复查看解析内容。更重要的是,AI 能够根据学生的查询记录,自动标记难点词汇,为教师后续的重点讲解提供参考。
三、读:AI 提升朗读与吟诵体验
AI 技术主要通过两个维度提升朗读效果:一是精准的发音示范,系统能够按照标准普通话朗读诗文,解决方言区师生的发音困扰;二是实时的诵读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录音,指出声调、停顿等方面的不足。以部编版《题西林壁》为例,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奏把握是关键。AI 系统会先示范朗读,特别处理好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平仄变化。当学生练习时,系统能即时检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低字声调不够到位的问题,并通过可视化声波纹路对比示范。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的哲理句,AI 会建议放慢语速,突出思考语气。
在吟诵方面,AI 能模拟不同风格的配乐。学生可以选择江南小调式的婉转旋律,或是北方梆子式的铿锵节奏来伴读同一首诗。这种灵活的表现形式,既保持了古诗的本真,又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根据 AI 生成的不同版本,引导学生体会同一首诗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色。不过 AI 朗读虽标准但稍欠情感温度,教师在示范时的表情、肢体语言等人际互动要素,仍是技术暂时无法完全替代的教学价值。理想的做法是将 AI 的精准性与教师的情感示范相结合,共同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四、品:AI 促进审美与情感体验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AI 技术在这方面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通过情感分析算法,将诗词中的情感变化可视化;二是利用图像生成技术,将抽象的文字意境转化为具象的画面。
以部编版《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间的宁静美景。AI 系统可以生成情感曲线图,清晰显示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愉悦、天气晚来秋的淡淡感伤、明月松间照的明朗开阔等情感起伏。对于竹喧归浣女这样动态场景,AI能生成相应的动画片段:月光下的竹林里,浣纱归来的女子们谈笑走过。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画面,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王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 AI 生成的可视化素材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特别是对莲动下渔舟这样的动态描写,静态插图难以表现其意境,而 AI 生成的短视频可以完整展现荷叶摇动、渔舟轻移的整个过程。
五、绘:AI 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中,AI 的图像生成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新途径。这项技术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将诗句描述的景物具象化,解决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产生的想象困难;二是提供可编辑的创作模板,鼓励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江南春》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需要学生构建大范围的春日景象。AI 可以生成基础的江南春色图:成片的绿树与红花交错,远处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调整画面元素,比如把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酒旗改成自己设计的样式,或者为南朝四百八十寺添加想象中的古寺建筑。教师发现,这种互动方式能让城市孩子更具体地理解山村水郭的布局特点。
AI 生成的原图会保留关键意象的基本形态,比如确保绿映红的色彩对比明显,但留出足够的修改空间。学生可以改变构图比例、添加细节元素,甚至尝试不同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
总之,结人工智能为小学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解、读、品、绘四个维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然而,AI 技术的应用仍需不断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紫娟 , 李亚莉 , 王飞梅 .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科技教育 ,2024(8):30-33.
[2] 陈洁丽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情景式教学的探究——以古诗《江南》为例 [J]. 今天 ,2024(15):62-64.
[3] 赵忱 . 以新破难 趣而有效——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12):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