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余梦洋 杨小倩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等 AI 技术在教育、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由辅助工具转变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与能力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素养作为面向数字时代的核心能力,已经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展为涵盖信息获取、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批判性思维、信息安全与伦理等多维度的综合素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数字素养不仅包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与使用,还应涵盖 AI 技术的认知、应用与反思能力,以便在复杂多变的数字化环境中实现创新与社会参与。然而,目前国内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方面的数字素养研究有待丰富,因此,本研究将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教育融合为背景,结合当前数字素养理论与高校教育实践,探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养路径,以期丰富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并对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主要问题

(一)数字素养高阶能力不足

高校大学在数字内容创造与问题解决的高阶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信息检索和常用办公软件操作,但在创意表达与综合运用方面能力不足。当前高校学生在内容创造数字素养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对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简单处理和初步创作,但在深度加工与系统整合数字资源方面能力有限。在筛选、分析和重构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导致内容质量不高。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学生在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时,缺乏系统化分析与分解思路,解决过程更多依赖他人经验或网络现成方案,独立排查与自主解决能力不足。此外,学生在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性问题解决时,跨领域整合与创造性应用能力有限,对自身数字技能短板的认知不足,主动提升意识有待加强。

(二)数字素养培养与传统课程融合不足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数字素养培养与传统学科课程的融合程度不足。在课程设计上,数字素养内容多集中于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或少量选修课,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较弱。大多数专业课程仍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缺少将数字化工具、AI 应用等融入学科知识讲授与实践的环节。在教学方式上,部分课程中的数字化训练仍停留在工具操作层面,缺乏以真实情境或跨学科问题为驱动的综合应用任务。这使学生难以在复杂任务中形成系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在跨学科数字素养课程与项目方面投入不足。跨院系合作课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以及跨学科竞赛的数量有限,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在多元背景下锻炼数字化综合能力的机会。这种脱节不仅削弱了数字素养的实用性,也限制了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综合竞争力。

(三)数字安全意识与信息伦理素养不足

首先,高校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普遍不足,对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在数字环境中的风险认知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防护策略与应对能力。在网络活动中,部分学生容易忽视信息的加密、权限管理及安全备份等基本措施,导致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易受威胁。其次,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生活的边界意识较为模糊,存在对互联网过度依赖的倾向,影响其线下学习与生活的平衡。此外,学生在数字信息甄别与筛选方面能力有限,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完整性判断不足,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片面观点或恶意内容的影响。与此同时,版权意识和数字伦理意识相对薄弱,在使用、共享和创作数字资源时,存在侵权或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现象。

三、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养路径

(一)多维度提升高阶能力

针对高校大学生在数字素养中存在的高阶能力不足问题,应从多维度推动改进。首先,高校课程设置应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在信息检索、文档处理等基础内容之外,增加数字内容深度加工与系统整合的实践环节,通过跨案例研讨和真实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应用中锻炼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其次,应鼓励学生在数字内容创造中追求创新与独特表达,教师可设计开放性作业和竞赛类活动,让学生在视频创作、数据可视化等环节中发挥创意,并结合评价机制强化原创性与价值导向。再次,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系统性训练。高校可以通过案例研讨、情境模拟、跨领域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全过程路径。最后,高校还需完善支持环境,可以定期举办数字素养主题讲座、工作坊和学科竞赛,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接触真实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二)深化数字素养与传统课程的融合

针对数字素养培养与传统学科课程融合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将数字素养能力目标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将其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同等重视。课程设计应转变为任务驱动型,围绕真实情境和跨学科问题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有效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鼓励开设跨院系联合课程及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领域协作水平。高校应支持学生参加数据竞赛、数字创新大赛等活动,并将其成果纳入学分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字素养实践。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涵盖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项目成果,结合奖学金及保研政策,形成有力的激励机制,推动数字素养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和协同提升。

(三)强化数字安全意识与信息伦理素养

面对高校学生在数字安全与信息伦理方面的短板,高校应将相关教育内容系统化纳入新生教育、通识课程及专业教学全过程。课程内容需涵盖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防范、版权法规及学术诚信等核心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提升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防护能力。除课堂教学外,学校应组织网络安全宣传周、专家讲座、数字安全竞赛等多样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安全技能。各类课程和科研项目中应嵌入信息真实性甄别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版权意识教育,明确数字资源使用规范,培养学生合法合规的创作与分享习惯。学校还应建设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供数据恢复、账号安全咨询及法律援助,保障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的安全与权益,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安全防护能力和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东华 . 数据伦理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 [J].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24,(12):49-53.

[2] 杨会娟 , 李新朝 .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学生数字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4,(10):210-212.

[3] 杨翠萍.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路径探析[J]. 河南财经学刊 ,2024,38(04):81-84.

[4] 何洁 , 程卫红 . 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4,41(12):120-124.

作者简介:余梦洋,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杨小倩,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 2024 年度“十四五”规划“教育数字化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师生数字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11552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