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退为进 赋能成长

作者

黄萍

成都市双流区川大江安幼儿园 610000

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自主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是生活技能的培养,更是为其未来适应社会、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石。川大江安幼儿园以《成都市 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为指引,在“江润慧心 安然共生”的办园理念下,通过“幸福生活”园本课程构建,探索出一条以儿童为主体、以环境为支撑、以退为进的自主生活习惯养成路径。本文结合实践案例,系统阐述如何通过环境创设、策略调整与教育智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一、理念重构:从“替代包办”到“信任赋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常以“指令者”角色主导幼儿生活环节,如统一喝水时间、强制如厕流程等。这种模式虽能保障安全,却抑制了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川大江安幼儿园提出“退一步”的教育哲学:教师需转变角色,从“控制者”变为“支持者”,通过环境设计与策略引导,激发幼儿内在动机。

案例1 :停电事件中的教育契机

2025 年 3 月,幼儿园因停电无法提供热水,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水壶。事件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家长以“惩罚”心态剥夺孩子带水壶的权利;二是幼儿虽拥有水壶,却缺乏主动饮水的意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 80% 的大班幼儿水壶剩余量多,反映出“被动执行”的惯性。

第二天,做了一个测试:老师不断提醒孩子“去喝水”“收玩具”,仍有30% 的幼儿忘记基本生活流程。班级饮水记录表显示:12 名幼儿全天未喝水,3 名打翻水杯弄湿衣服。这一现象促使教师反思:如何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

案例2 :幼小衔接中的“喝水盲区”

在与小学教师的研讨中,一年级班主任频繁收到家长叮嘱“提醒孩子喝水”,暴露出幼儿园阶段自主饮水习惯的缺失。尽管幼儿园已通过“喝水墙记录”“语言提醒”“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但幼儿仍未能建立“按需饮水”的主动意识。这表明,单纯的“行为训练”无法替代“主体性唤醒”。

这场“失控”事件,迫使教育者重新思考:当教师变成 24 小时“人体闹钟”,幼儿是否永远学不会自我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幼儿发展指南》指出,3-6 岁是“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ion)发展的关键期,其核心指标包括:主动感知需求、延迟满足、解决问题。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78% 的幼儿园教师承认“习惯培养依赖反复提醒”,仅12% 能做到“幼儿自主完成生活流程”。

川大江安幼儿园的“退一步教育”实验,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回应。通过重构物质环境、转变教师角色、创新任务驱动策略,

二、环境赋能:构建支持性自主空间

自主生活习惯的养成需以环境为媒介,通过物质与心理的双重支持,让幼儿在“做中学”。川大江安幼儿园从空间布局、材料提供与规则设计三方面入手,打造“儿童友好型”生活场景。

1. 物质环境:从“统一供给”到“个性选择”

饮水系统重构:增设室内外饮水点,鼓励幼儿自带水壶,将水壶与衣物、毛巾放置于同一置物架,形成“运动 - 脱衣 - 擦汗 - 饮水”的行为链。幼儿在运动后自然感知口渴信号,主动完成系列动作。

点心自主选择:提供2-3 种饮品与点心,幼儿可自主决定“喝牛奶还是豆奶”“吃哪种点心”,通过选择权赋予增强责任感。

游戏材料开放:在角色游戏街与种植园地中,幼儿自主规划“玩什么”“和谁玩”“种什么”,在试错中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2. 心理环境:从“指令催促”到“观察支持”

教师角色转型:将“快点喝水”“去洗手”等催促式语言转化为“暗中观察”,等待幼儿主动发起行为。当幼儿找不到物品时,教师通过提问“它刚才在哪里?”引导其回忆与反思。

容错机制建立:允许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出现“水壶未带”“衣物乱放”等

问题,通过自然结果法(如口渴时无水可喝)让其体验行为后果,逐步形成自我调整能力。

三、策略创新:从“行为训练”到“主体唤醒”

自主生活习惯的养成需突破“技能传授”层面,转向“内在动机激发”。川大江安幼儿园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1. 任务驱动法:将责任转化为动力

水壶管理任务:要求幼儿下午离园前检查水壶是否喝完,并带回家清洗。通过“任务完成感”增强其对饮水行为的重视。

户外活动自主:在2 小时户外运动与游戏中,幼儿需自行携带水壶,根据身体需求主动饮水,教师仅提供环境支持。

2. 游戏化学习:在体验中理解需求

健康教育升级:通过绘本《小水滴的旅行》、科学实验“汗水的秘密”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需要喝水”“什么时候该喝水”,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行为。

角色扮演深化:在“医院”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为“病人”诊断“脱水症状”,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不饮水的危害。

3. 家园共育:从“家庭替代”到“协同支持”

家长工作坊:通过案例分享与策略指导,帮助家长理解“自主 eq 放任”,如停电事件中引导家长采用“自然结果法”而非惩罚。

家庭任务卡:设计“今日我当家”任务,鼓励幼儿在家完成“整理玩具”“浇花”等事务,家长仅作为观察者记录行为,避免替代完成。

四、成效与反思:从“表面合规”到“深度内化”

经过半年实践,川大江安幼儿园幼儿自主生活习惯显著提升:策略实施前:教师统一提醒饮水,但大班幼儿水壶剩余量平均达 60% , 20% 幼儿全天饮水量不足 300ml (依据《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推荐量)。

策略实施后:通过自带水壶、任务驱动与置物架行为链设计, 90% 幼儿能主动感知口渴并饮水,全天饮水量达标率提升至 85% 。家长反馈中“依赖提醒”的案例减少 70% 。更重要的是,幼儿展现出“主动生长”的特质:在种植活动中,他们自发讨论“哪种植物需要更多水”,并制定轮流浇水计划;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协商规则“如果乱放材料,下次就不能玩这个区”。

教育是“退后一步”的艺术。幼儿自主生活习惯的养成,本质是教育者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与信任。当教师“退一步”,不再以成人标准替代儿童体验;当环境“进一步”,提供支持而非限制;当策略“深一步”,激发内在而非强制外在,儿童方能在“我的事情我做主”的实践中,成长为具有“主动生长”能力的未来公民。这不仅是习惯的养成,更是生命的赋能。川大江安幼儿园的“退一步教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何以为人”的哲学实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为孩子规划一条没有荆棘的路,而是让他在跌倒中学会自己包扎伤口;不是替他挡住所有风雨,而是让他相信自己的翅膀能飞越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