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

张立国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吉林长春 130022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此时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十分重要,但由于传统理论说教方式,难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与接受所学内容,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蕴含无数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是先辈智慧结晶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价值观,所以将中国故事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使学生在精彩情节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感受先辈精神力量,进而把所学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以指导未来人生选择。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

当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态势,并且部分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青少年进行“西化”渗透,这导致一些初中生出现崇洋媚外、排斥本民族文化的情况,而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其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中国故事为载体能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国情与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并在心底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众多代表性中国故事凝练中国经验、总结中国道路、传达中国精神,这些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所以将这些故事融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萌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烈愿望[1]。

二、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中华文化传承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拉近文化距离

中华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老传说,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注重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就在身边,具体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故事引导其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文化故事,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例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可选取“孟母三迁”这一经典中国故事,在课堂引入时提及生活中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常见现象,以引起关注,接着讲述孟母为给孟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三次迁居的故事,并详细描述每次迁居原因,比如最初居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学祭祀等行为,孟母认为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搬走;到集市旁,孟子学商人做买卖,孟母再次觉得不妥而迁居,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孟母才定居下来。讲述完后,教师组织讨论居住环境与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的关联,并引导思考生活中不同环境给自己情绪带来的变化,随后让大家联系自身说说居住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希望生活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环境对情绪情感的作用,并感受中华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与价值。

(二)开展实践活动,深化文化体验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仅靠课堂讲述不够,还需开展丰富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或举办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独特韵味,以此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例如在讲授《梦想始于当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个以“传承传统技艺与个人理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事先与地方上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工作室、陶艺工坊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提前联系,将学生们带到指定的作坊,由工匠们现场演示他们的高超技艺,并对他们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要点进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们注意细节,思考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匠人们对理想的坚持和战胜困难的执着,随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体验,从而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和艰辛。在体验之后,教师还可以开展交流与分享活动,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自身梦想的新认识,以此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充实课堂资源、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方式,它为学生心灵播撒红色种子,以让课堂更具深度、味道与魅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持续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将“中国故事”深度融入德育教育,为培育品德高尚、法治观念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力以赴。

参考文献:

[1] 周万涛 , 赵相斌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析 [J]. 北京教育 ( 德育 ), 2024(6):50-54.

[2] 申澳雪. 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J]. 葡萄酒,2024(18):010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