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作者

赵海霞 郑伟明

1. 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小学  2. 陕西省定边县李园子小学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和强大的交互性,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作为现代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其覆盖范围包括多媒体工具、智能终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形式,能够通过动态化、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重构语文课堂生态。在语文教学中,数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时空限制,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通过三维动画还原古诗词意境,或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辅助朗读训练。此外,技术支持的实时反馈系统可精准捕捉学生识字、阅读等环节的薄弱点,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这种技术融合不仅延展了教学内容的呈现维度,更通过游戏化设计、跨终端协作等方式激发低龄学习者的主动探究欲望,为语言素养的沉浸式培养创造可能。

二、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视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丰富教学资源

数字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包括电子书籍、在线课程、教学课件、学习软件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数字技术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在线教学工具、学习社区等,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共同进步。这种互动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需通过技术工具实现教学要素的系统性重构。在线问卷与学习管理系统可动态采集学生作业完成度、测试表现等数据,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生成个体知识图谱,使教师精准定位每位学习者的能力分布与认知缺口,为分层教学设计提供数据支撑。资源整合环节需突破传统教材限制,依托多媒体数据库筛选适配教学目标的视听素材,同时引入 VR/AR 技术构建具象化学习场景,例如将古诗词中的抽象意象转化为可交互的三维空间,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直观认知。数字化教案设计强调多模态融合,利用专用软件整合文本、图像、动画等元素形成结构化教学框架,并预设在线投票、即时问答等交互节点,使静态教案转化为动态教学活动蓝图。该阶段的技术应用本质上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与资源智能匹配,实现从经验型备课向精准化设计的范式转变。

(二)课堂教学阶段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了从传统单向传授向智能化、互动化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生态,在情境创设、内容呈现、互动参与及评价反馈等环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教学闭环。情境构建层面,混合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突破了物理课堂的局限性,借助空间计算技术可实时生成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的虚拟环境,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前认知经验,更能促进文本理解向情感体验的深层次转化。智能白板与云端资源的协同应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动态化组织,教师可基于课堂即时反馈灵活调整知识呈现的维度和深度,既能通过微观层面的汉字笔顺动画、语素分解等功能夯实语言基础,又能借助宏观层面的跨文本关联、文化背景延伸等设计拓展思维广度。师生互动维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即时性,分布式课堂响应系统支持全终端接入,使每位学习者都能通过个性化界面参与课堂建构。语义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分组功能,可根据学生实时答题数据自动组建异质化学习小组,促进深度协作探究;自然语言处理引擎则能即时捕捉讨论中的关键观点,生成可视化思维图谱供全班参考。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了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诊断的转型,嵌入式人工智能系统持续采集学生的语音特征、答题轨迹等多模态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个人学习画像,为教师提供包括注意力波动曲线、知识掌握热力图等在内的全景式学情报告。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调控机制,使教师能够精准识别课堂中的共性瓶颈与个性问题,实施靶向干预。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最终形成"情境激发-自主建构-协作验证-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在保持语文教学人文特质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语言习得的效率与质量。

(三)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延伸阶段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学习时空的弹性化拓展。作业系统通过自适应算法推送差异化任务,如为文言文薄弱者生成词义推断专项练习,为表达优势者设计跨媒介创意写作项目,同时集成语音评测、智能批改等功能实现作业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学习资源供给采用 " 基础 + 拓展 " 双轨模式,基础教育云平台保障课文配套资源的标准化获取,而 AI 推荐引擎则根据学生阅读偏好自动筛选关联名著、文化纪录片等拓展素材,形成个性化知识拓展图谱。线上社群构建分布式学习网络,教师利用虚拟教室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学生则在协作平台上共享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等生成性资源,区块链技术确权机制鼓励原创内容交流。这种课后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围墙,使语文学习转化为持续性的文化浸润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等各个阶段,教师都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洪诗莹 .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小学语文“学思行”教学模式 [J]. 家长 ,2025,(14):71-73.

[2] 赵 淑 霞 . 数 字 技 术 赋 能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策 略 [J]. 试 题 与 研究 ,2025,(12):81-83.

[3] 陈开环 . 数字技术赋能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5,(06):20-22.

[4] 王吉智 . 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01):122-125.

[5] 王筱丽 .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寻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