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与安全控制策略

作者

王安平

安徽建工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研究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改善建筑施工中如脚手架等传统工作平台,使施工平台能够更加安全,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可以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提升施工速度,节能环保。高空作业平台近年的使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建筑安装、脚手架搭建、电力维修等 [1]。随着高空作业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空作业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安全控制方法难以应对平台在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变化,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作业平台的稳定性,降低安全风险,是当前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实时监测、动态调控等创新手段进行高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从平台的结构动力学特性入手,结合现代智能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风险成本双控的稳定性控制方案。通过多自由度系统建模与环境扰动分析,结合安全预警机制与自适应控制策略,优化高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期为高空作业平台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机理与影响因素

1.1 平台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高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结构的动态特性。在研究其稳定性时,首先需要从力学模型的角度进行系统化分析。多自由度系统力学建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平台结构的动态特性研究,利用此方法可以模拟平台各部件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平台的结构可视为由多个连接部件组成,这些部件在外界力的作用下表现出复杂的动态响应。尤其在受到风载、作业负载等因素影响时,各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力传递路径会显著影响整体稳定性。重心的变化是平台动态响应的重要因素,当作业平台受到外力作用时,重心的偏移会导致平台产生额外的倾覆力矩,从而可能引发平台的失稳。

1.2 环境扰动对稳定性的作用路径

环境因素,特别是风载荷和地面不平度,通常是影响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的重要外部扰动因素。风载荷对平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静态力的作用上,还涉及其频谱特性的动态影响。风速的变化和风的方向性导致平台结构在动态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共振现象,这种共振加剧了平台的摆动幅度,进而对平台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与此相关的是,平台所处的环境地面不平度也对稳定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平台在不平整的地面上作业时,地面不均匀的倾斜性和震动会传递到平台结构,引发局部或全局的动态响应变化。地面不平度不仅影响平台的垂直稳定性,还可能导致平台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失效,这进一步加大了平台在极端环境下发生失稳的风险[2]。如何合理考虑环境扰动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抑制措施,是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控制中的关键课题。

1.3 作业载荷动态分布的稳定性阈值

作业载荷的分布方式对平台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当载荷分布不均或出现非对称情况时,平台的稳定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非对称载荷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平台的临界失稳条件。另外,平台不仅面临较大的倾覆力矩,还可能遭遇无法承受的结构应力集中,导致结构的局部变形或破坏。平台的稳定性阈值不仅取决于外部荷载的大小,还受惯性力与阻尼系数的共同作用影响。在动态响应过程中,惯性力和阻尼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平台的稳定性。当惯性力过大或阻尼不充分时,平台容易发生振荡甚至失稳。对于平台而言,惯性力的作用主要源于作业过程中平台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阻尼系数则主要由平台结构的刚度和材料特性决定。两者的协同效应决定了平台在复杂作业载荷下的响应特性,只有合理调整惯性力与阻尼的匹配,才能确保平台在作业时维持足够的稳定裕度,从而避免失稳风险。

2、稳定性增强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策略

2.1 平台支撑系统参数优化

支腿构型的优化设计是提升平台稳定性的一项核心技术。支腿的布置形式、形状以及接地比压的合理分布都直接影响平台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的支腿设计可以确保平台在不平整地面上能够均匀分布载荷,避免因局部压力过大而导致支腿失稳。支腿接地比压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平台的重量、作业环境的条件以及支腿与地面的接触状况 [3]。另一项优化技术是液压锁止装置的响应特性改进,液压锁止装置不仅是保障平台在作业时稳定性的关键部件,还需要具备快速响应、适应各种动态负载变化的能力。通过优化液压锁止装置的工作特性,可以在平台作业过程中有效地减少因液压系统反应滞后带来的不稳定风险,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2.2 平台框架抗变形能力提升

在高空作业平台的设计中,平台框架的抗变形能力是衡量平台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此,复合材料的应用已成为提升平台框架抗变形能力的重要方向。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轻量化特性和高强度刚度匹配能力,能够有效减轻平台重量,同时增强框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框架的轻量化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平台的作业效率,还能减少平台的动态响应,降低风载和其他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框架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常常是应力集中最为明显的区域,若这些节点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失稳或破坏。针对这一问题,优化关键节点的应力集中缓解设计则是通过合理设计节点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以及连接方式,可以有效分散应力集中,提升整体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从而使平台在长期作业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安全裕度。

2.3 动态稳定裕度评估模型构建

动态稳定裕度是评估平台在受外部扰动时能够保持稳定的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平台的安全性。为了精确评估平台的动态稳定性,建立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的量化分析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严格的数学框架,通过该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平台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裕度。平台的动态稳定裕度不仅依赖于其结构本身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还受到外部负载及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稳定性评估的准确性,安全系数的动态计算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通常考虑的是静态条件下的承载能力,而在动态环境下,安全系数需要根据平台的实时状态进行调整 [4]。通过引入动态计算方法,可以在平台作业过程中实时监控其安全系数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稳定性风险,确保平台的安全作业。

3、智能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控制体系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协同优化模型设计及动态调适机制,显著提高了平台的操作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分析平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受环境扰动影响的过程中,针对风载荷、地面不平度等因素的作用路径,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稳定性阈值模型。通过优化平台支撑系统和框架设计,提升了平台的抗变形能力和动态稳定裕度。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动态评估方法和智能安全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测技术,有效提升了平台对突发情况的响应能力,确保了平台在复杂作业环境中的安全性。自适应控制算法与安全阈值动态调整机制的结合,使得系统能够根据实际环境变化做出实时调整,从而更好地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结果表明,该控制体系能够在高空作业平台的不同作业场景中稳定运行,并在高风险环境下保持高水平的安全性。这为高空作业平台的安全性提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 亮 , 周 晓 静 . 高 空 作 业 平 台 稳 定 性 分 析 [J]. 中 国 设 备 工程 ,2019,(15):143-144.

[2] 孙占瑞 , 程琳 , 张小静 . 高空作业车辆稳定性计算方法探讨 [J]. 工程机械 ,2019,50(07):46-50+7-8.

[3] 邢宇, 刘晓婷, 周文昌, 等. 高空作业平台抗倾覆稳定性计算分析[J].建筑机械化 ,2011,32(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