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

作者

沈帅

370306199602172512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因质量隐患率高(缺陷率超 15%)、安全管控弱(事故率超 3‰)、协同性差(互通率<40%),传统模式存在返工率超 10%、安全事故损失超预算 20%、工期延误率超 15% 等问题,制约工程建设效能。本文构建 “质量全周期控制 - 安全全流程管控 - 管理协同化优化” 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质量隐患率≤3%、安全事故率≤0.2‰、信息互通率≥95%,为建筑工程提质保安全(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协同管控;风险防控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保障工程使用功能(覆盖 100% 用户需求)、防范人员财产损失的核心环节(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占工程总投入 15% 以上),需兼顾质量达标(合格率 100%)、安全零事故(事故率≤0.5‰)与管理高效(工期履约率≥95%)。传统管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质量控制被动,依赖事后验收(隐蔽工程缺陷检出率<60%),事前预防与过程管控缺失;二是安全管理粗放,风险识别仅覆盖 30% 高风险工序,防护措施落实率<70%;三是管理协同脱节,质量与安全数据割裂(互通率<40%),多部门联动响应超 24 小时,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全周期、严管控” 要求不符。研究相关策略,对降低工程损失(减少 80% 质量安全问题)、保障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质量控制短板,材料进场检验覆盖率<80%(不合格材料使用率超 5%)、关键工序验收率<70%(如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隐蔽工程缺陷率超 15%;二是安全管理薄弱,高风险工序(深基坑、高空作业)风险识别率<60%、防护设备(安全帽、安全带)合规率<80%,安全事故发生率超 3‰;三是管理协同不足,质量与安全部门数据不互通(如质量隐患未同步安全风险)、施工与监理沟通滞后(问题整改响应超 48 小时);四是人员能力不足,作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率超 20%)、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欠缺(方案编制合格率<70%)。

2.2 核心研究目标

管理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质量精准控制,材料检验覆盖率 100%、关键工序验收率 100%,质量隐患率≤3%、返工率≤2%;二是安全高效管控,高风险工序识别率 100%、防护设备合规率 100%,安全事故率≤0.2‰;三是管理协同顺畅,信息互通率≥95%、问题整改响应≤24 小时,工期延误率≤5%;四是人员能力达标,作业人员违规率≤3%、管理人员方案合格率 10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建筑工程质量全周期控制策略

3.1 事前预防:筑牢质量基础

突破被动验收:一是材料源头管控,建立 “供应商准入 - 进场检验 - 抽样复检” 机制(覆盖率 100%),钢筋、混凝土等关键材料需检测力学性能(误差≤5%)、化学成分(达标率 100%),不合格材料拦截率 100%;二是方案精准编制,质量控制方案需明确关键工序参数(如混凝土坍落度 180±20mm、钢筋保护层厚度 + 5mm/-3mm),采用 BIM 模拟施工流程(碰撞检查率 100%),方案合格率 100%;三是人员培训,开展 “质量标准 + 操作规范” 培训(实操占比≥60%),作业人员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技能熟练度≥95%)。

3.2 过程管控:严控质量偏差

解决过程疏漏:一是关键工序管控,钢筋绑扎采用定位卡具(间距偏差≤5mm)、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振捣(密实度检测合格率 100%),每道工序实行 “班组自检 - 技术复检 - 监理终检”(验收率 100%);二是隐蔽工程控制,采用超声波检测仪(混凝土缺陷检出率≥99%)、红外热像仪(钢结构焊缝检测准确率≥98%),检测覆盖率 100%;三是动态调整,根据过程检测数据(如混凝土强度回弹值)优化施工参数(如调整配合比),质量偏差率从 15% 降至≤3%。

四、建筑工程安全全流程管控与协同优化

4.1 安全风险全流程管控:防范事故发生

突破管控粗放:一是风险精准识别,采用 “风险矩阵法” 划分高风险工序(深基坑、高支模等),识别率 100%;建立风险数据库(含 300 + 典型风险场景),实时更新风险等级(如暴雨天气提升深基坑风险等级);二是防护措施落地,高风险作业需设置硬质防护(如高空作业防护栏高度≥1.2m)、智能监测设备(深基坑沉降监测精度≤1mm),防护措施落实率 100%;三是应急管理,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含火灾、坍塌等 10 + 场景),每季度开展演练(应急响应时间≤15 分钟),事故处置率 100%。

4.2 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提升效率

解决协同不足:一是信息协同平台,构建 “质量 - 安全 - 施工 - 监理” 一体化平台(信息互通率≥95%),质量隐患(如混凝土裂缝)实时同步安全风险(结构承载力下降),推送整改方案(响应≤2 小时);二是人员协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联合巡检(频次≥2 次 / 周),共同签发整改通知(整改完成率 100%);三是工期协同管控,将质量安全问题与工期挂钩(如质量整改不完成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工期延误率从 15% 降至≤5%。

4.3 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持续落地

避免管理衰减:一是标准完善,制定《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规程》,明确质量验收标准、安全防护要求(执行率≥98%);二是监督考核,将质量安全指标(隐患率、事故率)纳入项目部考核(权重 50%),达标奖励工程总价 1%-3%;三是技术赋能,采用 AI 视觉监测(识别违规操作准确率≥95%)、数字孪生模拟(预判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效率提升 60%;四是人员培育,每年开展质量安全培训(时长≥60 小时),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 100%、作业人员合规率≥97%。

五、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需通过全周期质量控制、全流程安全管控、协同化管理优化,解决传统模式被动、粗放、脱节的问题。当前需突破复杂工程(超高层、地下工程)质量隐蔽缺陷检测、高危工序智能风险预警(准确率≥98%)、跨部门管理数据安全共享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管理与 AI(智能识别质量安全问题)、物联网(实时监测风险)融合,开发 “质量 - 安全 - 协同” 一体化管理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追责机制(如质量安全终身追责),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安全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平安工程” 与 “品质工程” 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林.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 城镇建设,2023(20):345-347. DOI:10.12254/j.issn.2096-6539.2023.20.115.

[2] 周忠海.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 全体育,2022(14):233-234.

[3] 路璐.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整合策略[J]. 建筑与装饰,2025(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