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作者

任建蓉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就是为人处世之道与安身立命,也就是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育放在知识掌握之前。育人比传授知识与学问更重要。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学生也是如此,而且学生的功利化非常突出,在大多数高中学生的眼中,只为考大学而来,学生太过功利化了,而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培育。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和学校间为抢占“生源”而给学生大量的金钱利诱就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此,这方面就不赘述了。这里,笔者想就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落中如何落地化的实践与运用,阐述自己的一些拙劣之见。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只有道德品质高尚了,人才能成其为人,道德关乎每一个人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

所谓“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坚持道德教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把真正培育人、发展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种核心理念;把通过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途径,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并在立德树人引领下,更深入地推进。立德树人,首先需要立德。不立德,就不能树人,要通过立德去树人,这是由道德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学校在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找准切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立足于我校的实际,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实,以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学校可以在所有教室里都悬挂名言警句,全校每个班级里至少可以有两幅名言警句,例如“驰骋直奔千里远,翱翔必指九天高”、等等;在学校的楼道、廊桥等处也可以悬挂很多人生启示语,在办公室和办公楼的过道,悬挂教育名言;在学校的主干道上,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这些名言警句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在这些名言警句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从而起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二、建立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很多学校成立了文学社、校广播站、象棋协会、书法协会等众多个社团,特别是文学社,喜欢写作的学生比较多,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文学社经常开展写作指导、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倡导学生积极写作,充分发挥文学社的育人功能,其它社团利用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师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利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更具体、深入地学习、理解、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而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实践证明,地理课堂上是容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因为我们所学的每一章节都有道德的内涵,只不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于重视内容的分析,忽略了道德的传承。所以,笔者认为,就地理课堂而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从这几个层面来进行:

一、地理教学中创造实践行动的机会。

二、用地理知识解读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塑造价值观。

三、学科间融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四、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五、地理课堂中尽可能进行显性的价值观教育。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犹如一对卯榫,巧妙组联,契合度就非常高,就能达到完美融合。作为教育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