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

赵华

山东协和学院 基础部 教师

摘要: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管理领域。大学生作为运动监测的重要群体,既有较高的运动需求,也存在运动方式不科学、健康意识不足等问题。可穿戴设备在运动监测中的应用,为大学生的运动行为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有助于运动负荷评估、锻炼效果反馈以及健康风险预警。本文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优势、在大学生群体运动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大学生科学运动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可穿戴设备在促进大学生运动科学化、个性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在技术创新、数据管理与教育融合等方面不断优化。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大学生;运动监测;健康管理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运动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群体虽然体力充沛、运动潜力大,但受学习压力、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影响,存在运动不足或运动不科学的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亚健康状况。传统的运动监测依靠人工记录和自我感知,数据主观性强、准确性低,难以满足科学运动与个性化指导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监测、便携性和数据可视化等优势,逐渐成为大学生运动监测的重要工具。通过心率、步数、能量消耗、睡眠质量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可穿戴设备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运动状况,从而进行针对性调整。然而,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日常锻炼中,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数据解读不足、信息孤岛现象、应用与教学的脱节等。因此,研究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应用,既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穿戴设备在运动监测中的功能与优势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功能在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反馈,这为大学生科学运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从运动监测角度来看,设备能够通过传感器记录心率变化、运动强度、卡路里消耗、运动轨迹等信息,并以图表或数据报告的形式直观呈现。这种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避免过度训练或运动不足的情况。同时,可穿戴设备在便携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佩戴轻便,不影响运动行为,数据记录更具持续性与完整性。此外,部分智能设备还配备了GPS功能,能够记录运动路线,为户外运动提供参考。与传统的人工记录相比,可穿戴设备不仅提高了监测精度,还减少了人为误差。在反馈机制上,设备可通过震动、提示音等方式提醒用户保持运动节奏或调整强度,从而起到即时干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应用端的数据同步,使运动数据能够被长期储存与分析,形成个性化健康档案,为学生制定长期锻炼计划提供参考。这些优势表明,可穿戴设备能够在提高大学生运动监测效率与科学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运动与健康的主动关注。

二、大学生运动监测中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价格下降和功能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日常运动中使用手环、手表等产品。一方面,在自我锻炼中,大学生通过设备记录运动量与身体指标,从而激发运动动力。例如,设备设置的每日步数目标和运动提醒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将可穿戴设备纳入教学过程,通过监测学生心率变化来评估运动负荷,并据此进行个性化的体能训练。然而,从整体来看,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普及率仍不高,很多学生对数据的解读不足,容易陷入“重记录、轻分析”的误区。此外,部分设备存在监测精度有限、电池续航不足、与教学平台对接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应用效果。更为突出的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设备数据的利用程度不够,大多停留在辅助层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三、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首先,设备的监测精度和稳定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低端产品在高强度运动时容易出现数据偏差,降低了监测的科学性。其次,数据解读能力不足成为一大障碍,大学生虽然能够获取大量运动数据,但缺乏专业指导,往往难以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效的运动方案。第三,信息管理与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运动数据涉及学生的健康状况,如果缺乏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安全机制,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此外,在教学应用层面,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与标准,导致设备数据无法有效融入教学评价体系。还有一些学生将可穿戴设备当作“时尚配件”,而忽视其监测功能,造成资源浪费。

四、优化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应用路径

为更好地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优化应用路径。在技术层面,应提升传感器精度和设备稳定性,增强电池续航能力,并开发更加智能的数据分析算法,使监测结果更加科学和个性化。在教育层面,高校应将可穿戴设备纳入体育课程改革,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运动监测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实现因材施教。此外,应开设运动健康数据解读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利用设备数据,从而形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在管理层面,学校应建立统一的运动监测平台,实现多种设备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重视数据隐私保护,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未来,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与体系化的趋势。在智能化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将使设备具备更强的预测与干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长期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个性化方面,设备将结合学生的体质差异与运动目标,提供差异化的运动建议,真正实现因人而异的健康管理。在体系化方面,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和校园信息平台将实现深度融合,构建覆盖教学、训练、生活的全方位监测体系。

结论

可穿戴设备在大学生运动监测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运动数据支持,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合理利用设备功能,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控自身运动状态,培养科学运动习惯。然而,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监测精度不足、数据解读有限、平台对接不畅等问题,需要在技术创新、教育融合与制度保障方面不断优化。未来,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可穿戴设备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的运动监测与健康管理体系。只有在技术、教育和管理的协同作用下,可穿戴设备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运动的科学监测与有效指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石文慧,蒋宏宇.数字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闭环”管理的行动逻辑、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5,47(04):67-72.DOI:10.13940/j.cnki.lntykj.2025.04.010.

[2]王丽,刘祺,庄明南,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大学趣味田径课教学策略研究[C]//广州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2025年广州运动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时代体育医院发展与改革论坛摘要集(专题报告).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中国国家田径队跨栏组;,2025:2-3.DOI:10.26914/c.cnkihy.2025.027460.

[3]楚开轩,赵育.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17):54-57.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5.1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