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建造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朱晓辰

370305198202035614

摘要 智能建造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因技术融合浅(互通率<50%)、管理协同弱(流转滞后超 24 小时)、效能转化低(缩短率<15%),传统模式存在施工精度偏差超 5mm、工期延误率超 15%、人工成本占比超 40% 等问题,制约工程建设升级。本文构建 “技术集成 - 管理协同 - 效能优化” 全流程应用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设备互通率≥95%、信息流转≤1 小时、工期缩短≥30%,为建筑工程智能化转型(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智能建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协同;效能优化

一、引言

智能建造(含 BIM 技术、智能设备、数字管理)是推动建筑工程 “提质、降本、增效” 的核心引擎(覆盖工程全周期 80% 以上场景),其应用质量直接决定施工精度(偏差≤2mm)、工期效率(缩短≥20%)与成本控制(人工成本降 30%)。传统应用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碎片化,BIM 与智能设备数据割裂(互通率<50%),无人机巡检、智能振捣等设备独立运行(协同率<40%);二是管理被动,进度、质量、成本数据人工汇总(流转滞后超 24 小时),决策响应超 48 小时;三是效能不足,智能技术仅用于单一环节(如建模设计),全流程赋能缺失(工期缩短率<15%),与《智能建造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系统集成、全链赋能” 要求不符。

随着建筑工业化推进(装配式建筑年增 30%)、“双碳” 目标深化(工程能耗需降 18%),对智能建造的 “集成化(互通率≥95%)、实时化(流转≤1 小时)、高效化(缩短≥30%)”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应用策略,对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减少 80% 低效环节)、保障工程高质量建设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智能建造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应用短板,BIM 模型与施工设备数据不互通(如全站仪无法直接调用 BIM 坐标,偏差超 5mm);智能设备覆盖率<60%(如仅 30% 项目用智能爬架),数据采集周期超 4 小时(更新滞后);二是管理协同薄弱,进度、质量、成本数据分属不同系统(互通率<40%),变更签证流程需人工传递(流转超 24 小时);三是效能转化低,智能技术未贯穿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周期(仅 60% 用于设计阶段),工期缩短率<15%、人工成本降比<10%;四是人员适配不足,作业人员智能设备操作熟练度<40%,管理人员数字决策能力欠缺(方案优化准确率<60%)。

2.2 核心研究目标

应用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技术集成,BIM 与设备互通率≥95%、智能设备覆盖率 100%,数据采集周期≤30 分钟;二是管理协同,信息互通率≥95%、变更流转≤1 小时,决策响应≤4 小时;三是效能提升,工期缩短≥30%、人工成本降≥30%,施工精度偏差≤2mm;四是人员适配,操作熟练度≥95%、决策准确率≥98%,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智能建造核心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 全流程技术集成应用:突破碎片化瓶颈

解决协同不足:一是 BIM 全周期赋能,设计阶段构建参数化模型(碰撞检查率 100%,减少 80% 后期变更);施工阶段通过 BIM+GIS 实现现场定位(全站仪调用模型坐标,偏差≤2mm);运维阶段关联设备信息(如电梯、空调参数,故障定位≤10 分钟);二是智能设备协同,无人机巡检(每周 2 次,覆盖 100% 作业面,缺陷检出率≥98%)与 AI 视觉监测联动(实时识别违规操作,准确率≥95%);智能振捣棒(自动记录振捣时间、频率,密实度达标率 100%)数据同步至 BIM 模型(质量追溯率 100%);三是数据互联,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兼容 BIM、智能设备、管理系统协议),设备互通率从 50% 升至≥95%,数据采集周期从 4 小时缩至≤30 分钟。

3.2 关键环节智能应用:提升施工效能

解决精度与效率问题:一是预制构件生产,采用数控钢筋加工设备(精度误差≤1mm,效率提升 50%)、自动化浇筑线(产能提升 40%,质量合格率 100%);二是现场施工,智能爬架(同步升降偏差≤3mm,节省 30% 人工)、无人摊铺机(平整度偏差≤2mm,效率提升 35%);三是质量管控,激光扫平仪(地面标高偏差≤1mm)、超声波检测仪(混凝土缺陷检出率≥99%),施工精度偏差从 5mm 降至≤2mm。

四、智能建造应用管理优化与效能保障

4.1 数字化管理协同优化:突破滞后局限

解决管理低效:一是进度管理,BIM 模型关联进度计划(甘特图动态更新,偏差预警≤12 小时),关键线路延误率从 15% 降至≤3%;二是成本管理,智能计量设备(如 RFID 物料追踪)自动统计耗材用量(误差≤3%),成本超支预警≤24 小时;三是变更管理,线上审批平台(流程节点≤3 个,流转≤1 小时),变更影响评估(BIM 模拟,准确率≥98%);四是人员管理,智能考勤 + 技能数据库(匹配岗位需求,人岗适配率≥95%),培训采用 VR 模拟(实操占比≥70%,熟练度从 40% 升至≥95%)。

4.2 效能转化与长效保障:确保持续赋能

解决效能不足:一是全周期效能核算,对比智能技术应用前后指标(如工期从 180 天缩至 126 天,缩短 30%;人工成本从 40% 降至 28%),优化技术投入(如优先部署高回报设备);二是标准完善,制定《智能建造应用技术规程》,明确设备互通、数据格式、管理流程(执行率≥98%);三是技术迭代,跟踪新型技术(如数字孪生、AI 大模型),每年更新应用清单(至少 3 项新技术落地);四是政策利用,申请智能建造专项补贴(占投资 15%-25%)、享受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投资回收期从 8 年缩至≤5 年。

五、结论

智能建造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需通过技术集成、管理协同、效能优化,解决传统模式碎片化、滞后、低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复杂工程(超高层、地下工程)数字孪生建模、低成本智能设备(单价≤5 万元)批量应用、跨企业数据安全共享(互通率≥90%)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智能建造与 AI 大模型(自动生成施工方案,准确率≥98%)、元宇宙(虚拟施工预演)融合,开发 “技术 - 管理 - 效能”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激励机制(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奖励),为建筑工程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撑,助力 “建筑强国” 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声翱. 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C]//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 2025:235-236.

[2] 马毓蔚. 智能建造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建筑,2024(3):111-113.

[3] 秦洪祥. 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 陶瓷,2025(3):148-151. DOI:10.3969/j.issn.1002-2872.2025.0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