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创新研究
裴慧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1450
一、引言
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然而,当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滞后、职业衔接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学用脱节”,难以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因此,探索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创新路径,成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应用写作教材内容多以传统文书为主,如通知、通报、请示等,缺乏对新兴职业场景的覆盖,如新媒体文案、电商合同、数据分析报告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引入行业最新案例和规范,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学生虽然学习了广告文案的基本格式,但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广告文案写作技巧和特点了解甚少,无法满足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的需求。
2.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格式加例文”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文书的格式要求,再通过例文进行印证。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格式和要点,对写作的原理和方法理解不深,导致在实际写作中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兴趣。
2.3 考核方式滞后
目前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评价。考试内容多为格式填空、病文修改、简单文书写作等,缺乏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注重写作训练,考试前突击背诵,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2.4 职业衔接不足
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未能与专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职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学生虽然学习了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不知道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导致“学用脱节”。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重构
3.1 职业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融合
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是语言表达工具,更是职业能力的载体。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技能。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需熟练掌握会议纪要、请示报告等文书的规范写作;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熟悉广告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技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掌握产品说明书、电商合同等实用文体。将职业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融合,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3.2 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定位
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应用文体的格式与规范;专业能力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岗位需求,撰写针对性强的文书;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规范写作基础上,融入行业特色与个人风格。例如,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项目需求说明书、技术文档的基本格式,还要能够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性地撰写出高质量的文档。
四、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创新路径
4.1 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写作环境
校企合作是职业能力导向教学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当地一家电商企业合作,将“产品说明书撰写”纳入应用写作课程。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群体,结合行业规范完成产品说明书的初稿,并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技巧,还了解了行业规范和职场沟通方式,提高了职业素养。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写作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4.2 项目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典型的应用写作任务。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设计“产品推广方案撰写”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竞争对手、制定推广策略,并撰写详细的产品推广方案;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设计“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撰写”任务,学生收集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规范的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调研、撰写、修改、展示等环节,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信息化教学:整合多媒体资源
信息化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情景模拟软件、智能批改系统等工具,开展信息化教学。例如,利用校园网和在线课程平台,建立应用写作教学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案例库、写作模板等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情景模拟软件,模拟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职场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应用写作实践,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智能批改系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自动批改和反馈,及时指出语法错误、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提高批改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提供碎片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4.4 评价体系改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传统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引入企业反馈。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任务完成进度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最终文书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企业反馈则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重点考察文书的职业适配性。权重分配建议为:过程性评价占 40% ,终结性评价占 40% ,企业反馈占 20% 。
五、结论
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创新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信息化教学等手段,构建“工学结合”的写作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企业参与度不足、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等挑战,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丹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探索 [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DOI:CNKI:SUN:XZXB.0.2009-03-023.
[2] 颜春 . 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今日财富 ,2009(12):1.
[3] 董农美 .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建构 [J].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2013(1):4.DOI:CNKI:SUN:CZXZ.0.2013-01-012.
[4] 谢超韫 , 陆季春 . 基于就业能力本位的高职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研究 [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