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实践模式创新

作者

洪梅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二实验小学 134000

陶行知先生曾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然而当前小学德育仍存在 " 课堂化 "" 形式化 " 倾向:教师照本宣科讲道德规范,学生被动记忆却难内化于心;德育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学生知行分离现象普遍。

1. 生活场景融入课堂,德育浸润日常点滴

传统德育课堂的方式,常常是教师讲述案例学生被动记录要点。学生对道德内容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这要求德育必须回到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面去。班主任构建“生活化德育课堂”成为可能路径,抽象的道德概念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例如在“尊重他人”主题教学时,不局限于讲述名人故事。可以设计“班级意见箱”活动。学生匿名写下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教师逐条朗读并认真回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滋味。道德认知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体验,说服力胜过单纯说教。生活场景重构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原则。真实性很重要,应当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场景。互动性同样关键,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这类参与式活动值得设计。渐进性是第三个原则,教学应该从简单场景过渡到复杂社会情境。一位班主任在“诚实教育”单元的做法提供了例证。先通过“借东西是否按时归还”的班级调查引发讨论。再引入“考试作弊被发现怎么办”的模拟情境。最后组织了“诚信商店”实践活动。学生在递进式体验过程中,深化了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变成了脚下的土地。学生在真实的冲突场景里,获得了锻炼道德判断能力的机会。

2. 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生活德育生态圈

尽管家庭构成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初始环境,成年人普遍表现出对智力培育的优先关注而相对忽视品格塑造。“社会即学校”这一理念提示我们需要突破教育场所的物理边界,促成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育人联结。实践中,一名班主任建立了命名为“家校德育共同体”的协作机制,具体措施包含组织家长参与的工作坊及设计包含亲子参与的道德主题情景扮演活动,此举旨在协助家长群体接纳“生活即德育”的核心主张。一种被称为“家庭美德银行”的活动被某位班主任采用,该活动引导家长与儿童共同商定家庭内部行为准则,将诸如遵守共同约定的规则、主动关怀亲人等日常表现转化为虚拟的品格印记累积记录,定期以家庭共同活动机会作为这种印记的兑现途径。此类方案显著改变了家长角色定位,他们从评判者转向成长的支持者,亲子间交流模式因此得到改善。社区空间为道德实践的天然场所提供了可能。班主任需要积极识别并利用社区内既有资源,推动道德教育场景向真实生活空间扩展,例如菜市场、养老机构、消防队等场所。某位班主任与社区管理机构协作实施了“小巷总理”体验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实际接触社区生活事务管理,参与督导垃圾分类实施状态或探访独居老年居民等工作任务。真实社会互动过程使学生获得对社会责任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增强了他们应对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走出固定教育场所的实践模式,相较于校园内部模拟活动,其影响力更强烈且效果更持久。一名学生在结束消防队参观行程后的书面记录表达道:“以前觉得消防员很酷,现在知道他们每天要训练多久、救人时有多危险,以后遇到火灾一定第一时间报警而不是凑热闹。”

3. 实践体验激发内驱,让德育从" 说教" 走向" 生长"

传统德育形式常面临教师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的局面,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削弱了教育效果。其深层症结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教学做合一”,该理念认为实践是激发个体道德自觉的关键路径。班主任工作可以引入“项目化德育实践”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达成道德发展。具体案例中,一位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认养”项目。学生分组承担特定区域植物的日常照料任务,内容涵盖制定养护方案、应对病虫害挑战、设计科普标识牌。学生在亲身参与生命养护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责任、合作、坚持等道德品质的内在价值。这种依托实践的学习方式,其效能显著超越对抽象道德规范的单一宣讲。学生自主管理构成实践体验的重要维度。班主任可推动建立“班级道德委员会”,该组织由学生主导,负责班规制定、德育活动策划及矛盾调解。另一实例显示,某班实施“轮值班长”制度,每位学生均需担任一周班长职责,具体工作包括记录班级日志、主持晨会、处理同学间摩擦。这种角色转换使学生身份从“被管理者”转向“管理者”,换位思考的经历直接强化了其对规则的认同及对他人的理解力。曾有担任轮值班长的学生在日记中坦言:“以往总认为班长过于严厉,亲身经历后方知维持规则秩序之难,今后定当主动配合班干部工作。”此种源于内在认知的改变,正是德育工作力图达成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德育实践模式的差异化路径,为生活教育理论的落地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创新,正是那簇照亮儿童道德成长之路的温暖火光。

参考文献

[1] 简瑞文 . 小学班主任德育评价素养的现状剖析与提升路径 [J].华夏教师 , 2025, (21): 38-40.

[2] 靳绍雷 . 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三新”路径 [J]. 亚太教育 , 2025, (10): 54-56.

[3] 刘晓峰 . 爱滋养,心维护: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J]. 亚太教育 , 2025, (09):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