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周小玉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414100
引言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面临抽象概念难解、实验探究不足及个性化指导缺失等多重困境,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互联网 +”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为突破这些瓶颈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有力工具。探讨其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路径,对推动课堂转型、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有效突破微观反应机理和抽象概念理解的教学难点。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较为薄弱。实验教学环节受制于安全性、课时和硬件条件的限制,许多重要但危险的实验难以开展,学生动手探究机会不足。同时,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缺失,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分化现象加剧。尽管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但教师对其应用多停留在浅层的课件展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仍有待提升。这些现状共同凸显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
二、“互联网 +w 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构建微课导学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加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改革的关键方向。该策略核心在于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重构教学流程。具体实施上,教师需在课前基于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或筛选微课视频。微课内容应短小精悍,聚焦一个核心知识点或实验操作,时长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内。同时,在学习管理平台或社交群中发布配套的预习任务单和在线检测题。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课前自学,在线检测结果即时反馈给教师,使其能精准把握学情。课中教学不再是从头讲授,而是基于学生的疑惑展开深度互动与探究,如小组讨论、合作实验、教师精讲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钠的性质为例,教师可制作微课展示钠的切割、与氧气的反应、与水的剧烈反应等实验现象,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课前学生观看微课并回答钠保存方法及反应现象等问题。课上时间则集中于探讨反应机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对比钾钙等活泼金属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极大提升课堂效率与深度。
( 二)利用虚拟仿真与数字化实验深化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传统实验受制于安全性、成本、时空和可逆性等因素。互联网技术中的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实验能有效突破这些瓶颈,为学生提供无限次、零风险、高可视化的探究环境。教师可利用专门的化学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电脑或平板上自由搭建装置、选择药品、调节参数进行模拟操作,系统会即时呈现逼真的现象和数据结果。这不仅保障了高危实验的安全进行,更能将抽象的微观过程动态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例如,在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可能对电流的产生和离子移动方向感到抽象。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可以亲手组装铜锌原电池,软件会以动画形式实时演示电子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氢离子在铜电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盐桥中的离子如何迁移以维持电荷平衡。这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将不可见的过程变得清晰直观,极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深化了学生对电化学本质的科学探究。
( 三)依托数据分析与智能推送实现个性化学习
传统课堂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互联网教育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该策略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学情诊断、学习路径规划和个性化资源推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在线预习检测、课堂即时反馈系统、课后作业平台等途径,持续收集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答题正误、薄弱环节等数据。平台算法会自动分析这些数据,生成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学情报告,并智能推送与之匹配的巩固练习、拓展资料或微课讲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有机化学部分时,针对同分异构体这一难点,平台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自动判断其薄弱点在于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还是官能团类别异构,继而定向推送相应的专题讲解视频和分层练习题。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系统可推送有关新型有机材料或生命中有机物的拓展阅读资料,激发其兴趣。这使得教学从统一灌输转向按需供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高效成长。
( 四)引入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拓展应用视野
互联网为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项目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来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化学教师可设计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紧密相关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小组协作、制定方案并创作成果。在此过程中,化学知识与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乃至社会科学知识自然融合,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以人教版中与硫和氮的氧化物相关的环境保护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城市酸雨成因与防治方案的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小组需分工合作,线上检索酸雨的形成机理、本地环保数据、防治技术文献,线下可能进行雨水 pH 值测定小实验,最终综合所学知识形成一份包含化学原理、现状分析、治理建议的调研报告或创意海报,并进行展示答辩。这一过程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探索任务,深刻体现了化学的社会价值,拓展了学生的应用视野。
结束语
“互联网 + 教育”深度融合是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推动了教学结构的重塑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未来,仍需持续探索智能技术在个性化学习中的深度应用,并关注技术赋能下教师角色的演进,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宗明 .“互联网 +- ”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6):212-214.
[2] 崔岩 .“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分析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10):224-226.
[3] 杨雯 .“互联网 + 教育”视角下“线上 + 线下”混合式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D]. 宁夏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