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课程干预研究

作者

杨婉君

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自控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 [1]。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品格优势是个体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正向心理品质 [2],品格优势的识别、确认、强化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而自控力作为 24 项品格优势之一,有研究表明,自控力的提升不仅能降低不良行为习惯,还与个人成功、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3]。无论是良好的习惯形成还是不良习惯的改变,都需要个体的自控力参与[4]。

16-18 岁的中职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控力容易受到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等的诱惑,导致浮躁、目标不明确、手机依赖等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5]。中职生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特殊阶段,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到学校和父母的监督,加上自控力较差,难以抵制外界诱惑,想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开发相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提升中职生的自控力,助力每个学生人生出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佛山市某中职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选择自控力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各45人,共90人。随机设定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为控制组。剔除没有完成两次问卷的学生数据后,实验组的有效数据为 38 份,控制组的有效数据为41 份。

(二)研究方法

采 用 谭 树 华 2008 年 修 订 的 自 控 力 量 表(Self-Control Scale,简称 SCS)来测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 [6]。量表共 19 道题目,其包括冲动控制、抵制诱惑、健康习惯、专注工作或学习、节制娱乐五个维度,题目数分别为 6、4、3、3、3,采用 5 点计分的方式,其中有 4 道题目为正向计分题,分别为题目 1、5、11、14,其他题目需反向编码,个体所得总分数越高,代表自控力越强。

自控力心理课的教案由研究者自行编写,围绕冲动控制、抵制诱惑、健康习惯、专注工作或学习、节制娱乐五个维度,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五次的主题分别是《延迟还是满足》、《明察“诱惑”我有招》、《微习惯,大力量》、《创造心流,专注学习》、《手机“剧”自律》。

(三)研究过程

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实验班连续开展五次自控力心理课,课程实施时间是2024 年10 月至11 月,每周一次,每次课程四十分钟,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处理措施。实验后测在课程结束一周后进行,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及其各维度的情况来检验课程效果。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的前测比较( M±SD )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比较,表 1 显示除抵制诱惑维度上控制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外,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余四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也就是说在实施课程干预之前,两组被试基本上是同质的。

(二)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表2 实验组自控力的前测和后测比较( M±SD )

从表 2 可知,实验组后测自控力总分及五个维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p<0.05 ),也就是说实施课程干预后,实验组的自控力有显著提升。

(三)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表3 控制组自控力的前测和后测比较 (M±SD )

从表 3 可知,控制组的学生自控力在总体得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但不显著( p>0.05 )。这说明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然状态下也在提高,但效果不明显。

(四)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表4 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的后测比较 (M±SD )

从表 4 可知,实验组自控力总分以及冲动控制、节制娱乐两个维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p<0.05 )。这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控力在实验前均无差异,但实验后两者差异显著,由此可见课程干预带来的自控力提高显著大于自然成长下的提高,课程干预的效果明显。

三、讨论

本研究针对中职生自控力较弱的问题,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心理课程干预。通过每周一次的自控力心理课程,对实验班级进行了围绕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五个维度共五次的系统授课。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其自控力总分以及五个维度(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p<0.05 ),而对照班级在自然状态下虽然也有所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p>0.05 )。这一结果强烈支持了自控力心理课程的有效性。

其中,冲动控制和节制娱乐两个维度在实验后测中表现出了最大的提升幅度,而抵制诱惑维度由实验前控制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到实验后两组差距不显著,这可能与课程设计中对这三个方面的重点强化有关。冲动控制对于中职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决策易受即时冲动影响。抵制诱惑、节制娱乐则有助于中职生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不良娱乐方式,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涉及情绪、行为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因此,中职生自控力的提升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心理课程干预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中职生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这与徐杰的研究较为一致 [7],同时也为自控力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参考。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心理课程干预,显著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控力,其中冲动控制和节制娱乐方面的提升尤为明显。这一结果证实了自控力心理课程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为学校开发相关课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 ,2004,(06):1477-1482.

[2] Peterson, C., & Seligman, M.E.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 杨鲁静 . 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 刘毓. 正念框架下的自控力提升研究[D]. 漳州师范学院,2012.

[5] 杨斌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5):81.

[6] 谭树华 , 郭永玉 .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5):468-470.

[7] 徐杰 . 团体辅导对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