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量子思维视角优化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前瞻性策略

作者

王蜀军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高中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其概念教学长期面临抽象性强、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传统物理教学侧重于经典理论的线性推导与确定性分析,而量子思维所蕴含的整体性、非线性、随机性等特征,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构建量子化概念认知框架,突破经典思维束缚

与经典的“部分决定整体”的线性思维相对,量子思维以对事物的整体性与非线性深刻关联为本质特征。在经典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将物理概念拆解为独立模块,例如将“力”与“运动”分别对应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与运动学几何公式,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割裂、机械、孤立且脱离实际的认识。我们需彻底打破传统割裂物理概念的思维模式,对物理概念进行动态、整体、相对、多元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涵盖时空维度、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以“能量”概念教学为例,必须突破经典能量守恒的孤立思维束缚,充分揭示量子跃迁中能量非连续变化的特点,深刻阐明能量并非单一系统的属性,而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精心设计“能量转化链”课堂活动,可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观察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深刻感受能量的统一性,真正理解“物极必反,能极必衰”的内涵,从而显著提升对能量的辨识与理解能力。与之相反,经典物理概念通常具有明确的因果链,而量子世界则常呈现扑朔迷离的非线性特征。例如在“波粒二象性”教学中,传统方法常通过双缝实验分别展示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却忽略了揭示其本质的非线性关联。通过精心设计,可将“光子行为模拟”转化为系列实验探究活动,例如调节光源强度、缝宽等参数,观察光子分布的变化。随着光强增大,光子最初以离散点形式出现,随后这些点的分布逐渐形成干涉条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量子叠加态的非线性演化,还能深入理解“波”与“粒”并非独立属性,而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维度。

2 创设量子情境促进概念内化,激发认知冲突与重构

通过强调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基于量子思维的物理教学要求我们创设真实、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且充满“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不断“打破”“突破”这些认知冲突,推动学生主动重构量子现象的概念体系。中学阶段涉及的物理知识虽不深入触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但量子思维中的一些基础理念仍可巧妙融入高频知识点教学。如在“光的反射与折射”概念教学中引入类似量子叠加态的情境:准备半透半反镜装置,让一束光同时有反射和透射两种可能路径,就像量子世界中粒子可能同时处于多个状态,这与学生“光要么反射要么折射”的经典认知产生冲突。通过实验观察光同时沿反射和透射路径传播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光的行为并非非此即彼。通过对比经典认知与实验现象,可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行为本质”:经典视角下光的行为是确定的,而从类似量子思维的视角看光具有更复杂的“叠加”特性。这一系列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物理的价值——物理不仅是理论解释,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反直觉”为特点的量子思想实验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如“事物可能同时处于多种状态”这种对常识性认知的突破,也可迁移到中学物理教学。在“测量影响系统状态”概念教学中,可设计“测量对小球运动状态影响”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无干扰和有测量干扰(如用光照射)情况下,密闭容器中小球的运动状态”,一组认为测量与否小球运动状态不变,另一组认为测量会改变小球状态。通过辩论,学生能逐步揭示测量的本质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非单纯的主观观察行为。这一过程使学生突破“测量只是获取信息不影响系统”的经典思维,转向“测量因相互作用而改变系统状态”的更深入物理思维。

3 开展量子探究强化概念应用,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通过深入实践探究量子思维,我们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将其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则尤为重要。尤其是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贴近生活且充满趣味的物理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将量子思维的精髓融入物理教学。由于量子现象具有微观特性,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唯有通过宏观模拟实验,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本质规律。在“量子纠缠”的深入教学中,可巧妙设计“磁铁耦合”这一经典简单实验:将两块磁铁的 N 极与 S 极相对固定,旋转其中一块磁铁时,另一块会同步旋转。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两块磁铁状态的“量子纠缠”特性,可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与量子纠缠的相似之处:两者均体现了“相互关联”且“无法独立描述某一方状态”的基本特征。通过深入探究量子纠缠,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深层的“非局域性”特征,即两者之间的关联完全不受空间距离制约。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载体和探究思路。在“量子传感器”概念的深入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设计一款“简易量子磁力计”:利用超导环磁通量的量子化特性,通过检测其中电流的变化,可较为准确地把握外部磁场的强度。只有对超导环量子化的“叠加态”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其在不同磁场下状态的变化。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得到深化,还较好地培养了他们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量子思维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构建量子化认知框架,学生突破了经典思维的线性与确定性束缚,形成了对物理概念的整体性、非线性理解;通过创设量子情境,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主动重构概念体系,增强了概念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通过开展量子探究,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扬. 浅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6): 113-115.

[2] 孙丽 . 基于 PBL 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实践 [J]. 华夏教师 , 2025,(23): 117-119.

[3] 官柳金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5, (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