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探索
黄伟
富宁县板仑中学 663401
引言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初中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强,传统教学中学生多被动接受,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可能,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枯燥过程趣味化、单一互动多元化,提升课堂效率。因此,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字化,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和学科特点的模式,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构建课前自主预习活动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奏,数字化工具能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有力支撑,让预习从“盲目”走向“有序”,从“被动”转为“主动”。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有限,当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超过承受能力时,学习效果会受负面影响。在课前预习资源设计中,借助数字化工具可合理控制认知负荷,将复杂数学知识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模块。例如,涉及几何图形性质预习时,直接让学生接触完整定理体系可能导致认知超载。通过数字化平台拆解为“图形观察—特征分析—简单应用”模块,各配微视频、互动课件和分层练习,学生可自主调节节奏,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避免因信息过多产生抵触情绪。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前预习中,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活动。首先,平台推送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两个三角形重合的过程,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时长控制在 5 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规律。视频结束后,呈现互动选择题,如“下列图形中能判定为全等三角形的是”,并配以图形图片,学生提交答案后,平台即时反馈正误及解析。接着,推送分层预习任务,基础层任务为观察平台提供的三组三角形图片,找出其中可能全等的图形并说明理由;提高层任务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初步想法,并在平台讨论区留言。预习结束后,教师通过平台后台查看学生答题正确率、任务完成情况和讨论内容,了解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设计提供依据。
二、创建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创建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主动建构意义中获取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协作交流机会,助其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数学知识。传统函数教学中,教师黑板绘图难动态展示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而数字化绘图软件让学生自主输入表达式、调整参数,实时观察图像变化,亲身体验理解函数性质,实现知识主动建构。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中,组织数字化学习活动。学生每人使用平板电脑上的数学绘图 APP,首先在 APP 中输入y=kx+b (k、b 为常数, k≠0 ),并尝试改变 k 的值,观察当b 固定时,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和经过的象限变化。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当 k>0 时,图像从左到右上升;当 k<0 时,图像从左到右下降。随后,固定k 的值,改变 b 的值,观察图像的平移情况,得出 b 的值决定函数图像与 y 轴交点的位置。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自己的发现通过 APP的分享功能发送给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 k 和 b 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具体影响。之后,教师选取典型的小组发现进行全班展示,通过 APP的投影功能将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论呈现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协作交流,主动建构了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知识体系。
三、课堂实践及课后拓展的数字化辅助
课堂实践的有效推进和课后拓展的合理延伸,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辅助能使这两个环节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有不同智能优势和学习风格。课堂实践和课后拓展中,利用数字化工具分层辅助,可满足不同学习需求。逻辑数学智能强者提供挑战性任务,空间智能强者增加图形操作练习,语言智能强者鼓励撰写数学小论文或解题分析。数字化平台依学习数据精准推送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堂实践中,利用数字化测评系统进行实时检测。教师在系统中发布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基础题如“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x2=16, ,提高题如“用配方法解 X2+6X+5=0" ”,挑战题如“用适当的方法解 (x-1)(x+3)=12′ ”。学生完成答题后,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个人错题集和班级错题分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针对班级共性错误,如配方法中常数项计算失误,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通过系统私信功能发送个性化的解题提示。课后拓展中,平台根据学生课堂实践的表现,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分步讲解视频和基础练习题;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推送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问题”,并附带有详细解析的拓展题。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后,可在平台上提交答案,教师进行在线批阅和反馈,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
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探索,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课前自主预习活动,为课堂奠定基础,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创建课堂数字化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知识建构能力;借助数字化辅助课堂实践及课后拓展,实现因材施教,巩固教学效果。实践中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优化数字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邹莉莉 . 技术赋能新课堂联动研修促成长——松江区初中数学数字化转型深度教研的实践探索 [J]. 现代教学 ,2025,(Z3):74-75.
[2] 王品娜 . 数字化赋能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J]. 科教导刊 ,2025,(07):51-54.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17.
[3] 王惠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实践探索[J]. 读写算,2025,(0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