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浅析小班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

作者

马君梅

杭州市丁蕙第二幼儿园

一、运用主动询问、建议式语言进行指导的行为。

在美工区域活动基本环节,教师指导语言丰富。通过分析指导行为目的并借鉴相关研究,归纳出教师指导语言有主动询问、建议、指导方法、提醒常规、鼓励、否定六种,教师可依不同情景选择。但无效干预过多会对幼儿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区域活动时,教师会轮流到各区域观察,在美工区,教师进去先询问幼儿活动,如“你在做什么呢?”,幼儿会中断活动回答,教师常回应“好的,继续吧!”,此期间主动询问对幼儿创作和活动无益处,反而打断活动,幼儿需停下思索如何回答问题。

案例:小班美工点画毛毛虫活动——“你在做什么?”

美工区域里,大家都在利用手指、颜料进行点画活动创作毛毛虫,轩轩在擦手指上的颜料,教师过来,问到“怎么了?”轩轩说“我想换个颜色”。在看到轩轩的作品时,老师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轩轩:“我想做一个花环”。教师说到:“你为什么想做一个花环而不是做一只毛毛虫呢?”轩轩开始向老师说明为什么想做花环,原因是想送给妈妈,轩轩讲的兴致勃勃,其他几个孩子听到轩轩和老师的对话,也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说是要送给妈妈的花环。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教给幼儿的示例是画毛毛虫,样子应该是长长,而阳阳画的与教师平时所教不一致,教师对此提出疑问。在活动中,教师很多时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对活动却没有丝毫的帮助,相反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扰乱幼儿的思路。

二、以纠错为主,示范为辅的动作指导行为。

在美工区域活动基本环节,考虑活动区特性,教师较少单纯用动作指导,但活动中仍会有动作指导,以纠错为主、示范为辅。按指导目的,动作指导分纠错、示范、直接帮做三种类型。观察发现,教师更注重幼儿方法技能掌握、工具运用、作品好坏和任务完成度,会干预幼儿活动方法、操作步骤,忽视幼儿自主性。教师多以语言指导方法、纠错、示范作品制作。因教师重视方法技能,幼儿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活动局限于完成符合要求的作品。

案例:小班制作甜甜圈活动——“你应该这样做”

教师在美工区投放各种颜色粘土,幼儿被吸引参与制作。安安搓揉粘土成圆球,教师 A 看到后,比划着让安安把粘土搓成长条并两端相接成圆圈。安安做好拿给老师看,教师 A 表示做对了并问接下来做什么,安安说将小点点粘到圈圈上,教师 ΔA 指导要取一点轻粘土搓圆。安安照做,把小圆点一个个叠起来垒高放在圈圈上,教师 A 拿起轻粘土示范,让小圆点一个挨着一个,称这样甜甜圈就做好了,和平时吃的一样,让安安再试。

案例中教师在发现安安所制作的与预定的步骤不相符后,便对其提出方法上的指导“应该搓成长条,两端接到一起”。这使得幼儿对自己的探索产生了怀疑,以至于后来向老师求证。在完成圆圈圈的制作之后,教师再次来到美工区,对作品纠错,教师没有倾听幼儿的心声,便连忙提出指导,对幼儿进行范例演示。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完全忽视了幼儿个性化的探索,仅仅局限于给幼儿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以达到完成作品。

三、以范例演示为主的语言- 动作相结合的指导行为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相反,由于教师将指导的关注点放在了目标的达成度上,因此教师会围绕未完成作品,未掌握方法的幼儿进行指导,提出相应的建议,引导幼儿应该怎样做。如果活动过程中出某些幼儿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或者背离教师的意图,教师往往会提出否定,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制止。

案例:小班手工活动——给妈妈的心愿卡

娜娜从材料中取卡纸、垫板和水彩笔制作心愿卡,用蓝笔画波浪线,又用黄笔在周围点点。教师 C 绕圈回来,见她还在画,着急提醒她不要只画波浪线,应先剪爱心,也可画爱心或妈妈样子,娜娜点头,教师C 离开。

娜娜画完波浪线后画爱心。几分钟后,教师 C 再次进入美工区,让她用另一张不同颜色的纸剪爱心粘到卡纸上。点点照做后又在爱心上画点点。

三分钟后教师 C 又进美工区,此时点点已将爱心画满图案,还剪了几个小爱心。教师 C 提醒卡纸上有空白可画妈妈样子,别再剪了,桌上太乱。点点把小爱心拿给老师看,教师C 表示小爱心可装饰在心愿卡上。

从案例可见,起初幼儿按自己想法创作、装饰卡纸,教师进美工区见幼儿画波浪线,着急提建议打乱其思路,但幼儿完成装饰后又画爱心,未听教师建议,按自己创作进行,这表明幼儿有独特想法,教师应耐心等待。几分钟后教师见幼儿未照做,再次提意见,因老师权威幼儿听从,作品在教师意见下推进。

四、小班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建议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有效开展美工区活动,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包括组织活动能力和美术素养及技能。《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此有详细要求,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开展美工区活动的方法,了解幼儿美术学习特点,为幼儿提供针对性帮助;同时学习美术理论知识,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练习和创作,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和技能。

2. 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调动幼儿自主性:活动内容应降低结构化程度,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准备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有计划选择材料、构思内容,介绍材料特性后放手让幼儿探索。基本环节,重视幼儿表现,连续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并提供针对性帮助。分享评价与延伸环节,让幼儿表达感受想法,引导分析作品要素,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幼儿自发活动,教师应支持鼓励。

3. 重视艺术表达,轻技能掌握:艺术教育目的是塑造健全人格,应重视幼儿热情和积极性。美工区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分强调技能和目标达成的做法,发现幼儿创作中的内心体验与情感表达,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创造,提升艺术素养。

4. 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美工区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根据幼儿特点、需要和兴趣安排内容,给予自由选择和探索机会。教师要正确认识角色需求,虽幼儿是主体,但教师也非隐性,应把握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合理有效帮助,扮演好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2] 赵丹 . 区域活动开展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C]. 时代教育 ,2016(5):257

[3] 王茜 . 南京市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3).

[4] 曹姣 .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6(12).

[5] 杨雅丽 . 教师行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7):10.

[6] 周玮炜 . 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指导 [J]. 教育研究 ,2013(8):20.

[7] 伍玉华 . 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策略 [J]. 江西教育 ,2017(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