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再审视

作者

刘姝君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610500

摘要:在当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扮演着引领创新的关键角色。然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为这些企业输送人才和支持其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当前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学习和基础研究,而忽视了市场导向和实际应用的需求。这种现状不仅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也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进行全面审视,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企业在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脱节问题依然显著。这种脱节主要源于教育路径的不合理,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学术理论,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缺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高校课程内容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理论是基础,但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具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理论课程内容虽然重要,但在实际企业环境中直接应用的机会较少,而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或解决技术难题的内容却较为欠缺。

高校课程设计往往基于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忽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研发、管理等环节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企业可能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综合技能,而这些内容在传统课程中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这直接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导致用人单位需要额外投入时间和资源进行再培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受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推动创新,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这些企业往往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讲授式教学有局限性。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难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员工往往需要独立解决问题、快速学习新知识,这要求学生具备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难以通过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培养。

实践教学机会不足。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比较低,学生的实践机会主要集中在毕业设计或实习阶段,这种零散的实践难以形成系统的实践能力。此外,实习机会往往集中在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技术应用场景缺乏了解。

缺乏情境模拟和企业案例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理论为核心,而忽视了真实企业案例的分析。企业案例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问题,但如果案例过于理想化或脱离实际,学生难以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将直接会导致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环境,因为他们在学校中缺乏真实的企业情境训练。且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他们在面对企业实际问题时缺乏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合作形式单一。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以招聘会、实习机会、企业捐赠等形式为主,缺乏深入的合作模式。例如,企业很少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或师资培训,这导致高校难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企业参与度低。企业的高管或技术人员很少参与授课,这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一线企业的实际经验。同时,企业在课程设计中的意见也未被充分采纳,导致教育内容难以与企业需求对接。合作资源未充分利用。企业拥有丰富的实际案例、技术资料和市场数据,但这些资源未被充分引入高校课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高校课程无法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而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有限,导致其对企业环境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不足

实践经验不足。很多学生在毕业时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企业的实际运营流程或技术问题。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显得手足无措。创新思维培养不足。高校课程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例如,课程设计中缺乏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非主动思考。创业意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此外,学生在面对失败时缺乏抗压能力,这对创业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切实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可通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多维度能力培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

(一)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融入课程设计。高校应建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期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管理优化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地区科技局等渠道,定期举办“企业需求对接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表达其对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在获取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例如,将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作为课程中的案例或项目,要求学生在课程中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企业需求调研,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企业需求研究小组”,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待。根据调研结果,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例如,针对企业对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增加相关课程内容;针对企业对产品管理能力的需求,开发新课程。开展企业参与型的教学项目。企业可以将实际业务问题提交给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某企业面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学生团队可以通过课程项目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企业也能从中获得新颖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性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如“企业实训”、“现场调研”、“产品开发”等。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如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市场调研等,提升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

在企业中开展毕业设计或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例如,企业提出一个具体的技术或管理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开展毕业设计研究。鼓励学生将创新点转化为创业项目,如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服务等,并为这些项目提供孵化支持。

引入企业导师,给予学生一对一指导。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导师,为其在学术和实践中提供指导。例如,导师可以定期与学生交流,帮助其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估进展。导师的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视角,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企业需求。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成立由校企共同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如“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或“创业孵化器”。这一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办公空间、技术支持等资源。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机会,并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

定期开展校企联合活动。组织如“创业沙龙”、“创新大赛”、“企业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例如,通过“创新大赛”,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企业代表则可以为其提供指导和合作机会。

推动企业资源进入课堂。邀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到课堂授课,分享企业实际运营经验。提供企业实习岗位,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实践报告或项目,为其积累工作经验。

(四)注重学生的多维度能力培养

强化技术与市场结合的能力培养。开发跨学科课程,如“技术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如何转化为市场价值。通过模拟市场环境,要求学生提出创新产品或服务,并进行市场调研和商业计划书撰写。培养学生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模拟课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创业过程,从筹资、市场推广到运营管理。教授学生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加强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开发团队项目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和项目管理能力。

(五)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在高校内部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从创意生成到项目实施的全程指导。提供资源对接服务,如连接学生与企业、投资人、孵化器等,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目标。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或校友企业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例如,资助学生开发新产品、参加创新比赛等。通过比赛、评审等方式,选拔优秀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将学生与企业的创新项目结合起来,例如,企业提供技术需求,学生参与研发并获得奖励。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应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优化路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些优化措施也将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1]张学亮.“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蒋保伟.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3]纪国娟.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就业,2025,(04):93-94.

[4]徐小洲,潘韵涵.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使命、重大难题与改革模式[J].教育与经济,2025,41(01):14-20.

[5]梅伟惠,赵紫睿.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现实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01):54-65.

[6宋强,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终身化:生涯周期与路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11):69-78.

[7]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选择[J].江苏高教,2024,(08):25-33.

作者简介:刘姝君(1993.04-),女,汉族,四川巴中,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2024年度创新创业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结果(项目编号:2024RW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