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张慧

菏泽学院商学院 山东菏泽 274900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传统文科面临边缘化、学科壁垒固化等问题,文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聚焦新文科建设,教育部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实践应用。具体来讲即重构交叉型课程体系、推进新兴文科专业建设、注重课堂教学创新,这些指导意见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新文科在地方高校建设实践的有益尝试,微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微专业的特点在于依据某一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5-10 门课程的设计,帮助学习者达到相关的工作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微专业为地方高校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对接区域需求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有效抓手。因此,针对地方高校微专业建设路径进行研究,是地方高校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二、微专业发展现状

1. 开设类型

根据是否有合作方进行分类,微专业的开设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高校独立开设的微专业,比如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开设“计算、数据与管理”微专业。第二种是学校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微专业,比如复旦大学开设“AI+X”微专业,是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创立建设的。第三种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开设的微专业,比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效能中心牵头,与国内“碳中和”领域一流企业联合开展创设“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微专业。一般来说,地方高校采用高校独立开设的微专业方式较多,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推出“中医药人工智能”微专业,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商业领导力”微专业等。

2. 专业种类

目前,全国高校共设置 2025 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 2654 个。高校独立开设的微专业多以研究型为主,偏重于理论研究与探索;而另外两种类型的微专业更注重实践,课程体系中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偏重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这些微专业分析研究发现,其中 32% 的专业属于工学门类,占比最大;其次是管理学和文学,分别占比 18.23% 和 12.5% ;随之是经济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和其它新兴学科。同时大部分专业都在积极地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紧密联系,比如区块链技术、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等专业。

3. 学习时长

微专业的学习周期一般较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设置的课程和普通学科专业相比,具有紧凑性的特征。高校独立开设的微专业学习周期一般在 2-4 个学期,主要招收校内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其它两种类型的微专业招生对象范围较广,可以为校内学生,也可以为社会人员,学习周期一般为一年。开设时间较为自由,可以是一年开设一次,也可以一年开设两次。因学生生源不同,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一般采用线下授课,另两种类型的微专业通过录制网课,授课模式一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或者线上的教学模式,该方式对于社会人员学习更便利。

4. 认证方式

目前,国内微专业的认证采用发放课程项目证书的方式,认证主体是学校或者合作企业。在认证证书中会写明微专业名称、学习者姓名、认证主体名称等信息,部分证书还会附注标明所开设课程以及课程成绩等其它信息,在学生应聘中可将该证书添加到简历获招聘平台证明材料中,用于佐证具备某种技能水平或专业知识水平。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专业建设的困境

(-) 目标定位与发展需求脱节,特色模糊

地方高校在设置微专业时,无法对接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开设微专业时更多关注自身资源优势,或者简单模仿其它学校等,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精准把握区域发展需求。其次,微专业目标定位时无法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学科基础和地方文化特色,导致微专业目标缺少地方特色和本校育人宗旨。最后,新文科理念融入不足。部分微专业仅仅是多门传统课程的简单叠加,未能深刻融入新文科所要求的科学思维、技术赋能、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向。

(二)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困难,支撑乏力

一方面教学团队建设中学科壁垒较为森严。很多微专业存在着跨学科的情况,需要组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但是大部分教师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上差异较大,资源共享协作机制不健全,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面临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薄弱,前沿性与技术性内容不足。新文科强调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但是现有微专业中实践课程设计质量不高,缺少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持,未能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技术等前沿技术赋能微专业建设,存在着资源开发浮于表面的短板。

(三)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不畅,保障不足

地方高校教师虽具备深厚的学科功底,但是知识更新和转型培训机制不完善,校企协同深度不够,与地方企业、行业组织、文化机构等合作仅停留在参观、讲座等形式,造成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无法了解行业前沿,复合型师资严重不足。同时,地方高校的实验室、在线平台、实践基地等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学资源共享困难,缺乏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平台、评价学习成果的深度协同育人机制,因此微专业学生在资源共享应用时存在制度和技术障碍,利用率较低。

(三)证书外部认可度低,招生困难

首先,课程设置简单影响微专业的招生。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相比,微专业前期开设以其灵活性和学期周期短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文科类微专业在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优势不明显,课程设置较为简单,无法满足学习者技能提升的要求,难以吸引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专业的招生。其次,学分认定与转换受阻,认可度低。由于微专业的学分与主修专业学分如何互通互认、跨校选修的微专业学分如何转化等问题在微专业建设中尚未合理解决,使得微专业学习成果缺少校际、区域等层面互认的有效机制,阻碍了微专业的推广。最后,高校宣传力度不足,造成微专业招生困难。微专业起步较晚,社会普遍认识不足,尚未形成较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大部分人对于微专业并不熟悉,缺少对其内涵和价值优势的了解。地方高校在宣传方面一般都是限于校内宣传,力度不够,无法让更多的群体认识微专业,造成招生数量较少的局面。

四、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专业建设路径

(一)需求导向,精准定位:明确特色化发展目标

一方面深化调研区域需求。地方高校系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链的现状,确定人才需求痛点,联合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进行精准性需求调研,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立足学校育人目标和新文科理念,明确特色化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优势学科集群和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聚焦 1-2 个能体现特色性和应用性深度融合的专业方向,并深度融合新文科理念,明确培养跨学科思维、批判性反思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等新文科核心素养。比如,盐城师范学院结合苏北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整合公共管理、社会学、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师资,开设“数字乡村治理”微专业,课程涵盖乡村数字治理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SPSS)、电商助农实践、智慧乡村项目设计等,与多个乡镇共建实践基地,学生项目成果直接服务地方。

(二)跨界融合,重构课程:打造模块化、融合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课程组织。为更好地推进微专业中跨学科建设,可以通过采取创新课程组织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一般采用以下两种课程组织方式:(1)“核心 + 模块”课程设计。设立 1-2 门整合多学科视角、聚焦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课,此外围绕特定能力或问题领域设置跨学科课程模块。(2)“拼图式”课程开发设计。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高校教师共同开发全新的融合课程,如常熟理工学院开设“纺织服装数字化营销”微专业,由商学院、纺织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建,开设营销类、大数据类、纺织类等课程,实现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强化技术赋能与实践应用。地方高校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结合新兴技术工具,在微专业课程中系统性融入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AI 基础应用、数字人文工具等实用技能模块,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业态、新案例融入教学,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升学习者职业技能。

(三)协同联动,汇聚资源:构建多元化育人共同体

首先创新跨学科教学组织。通过创建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等方式打破院系物理界限,按微专业方向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虚拟教学团队,整合更多跨学科资源。其次,强化新文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设立新文科教师发展项目,柔性引进行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等担任微专业兼职教师或实践导师,为专职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培训、技术技能培训。最后,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与本地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微专业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并编写特色教材和案例库,为微专业学习者提供真实项目课题和实习岗位,共建教学科研平台。

(四)健全机制,学分互认:构建微专业品牌效应

第一,制定微专业学习成果质量标准。依据新文科理念和微专业特点,制定涵盖跨学科知识与思维、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本土问题解决能力等维度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并引入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针对高校自主开设微专业,采用校内贯通制,即将学分互认机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微专业学分与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实践学分的转换规则。针对另外两种开设类型,积极推动校际间微专业与职业培训证书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试点,探索微专业学习成果的标准化描述和认证。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地方高校通过加强与地方媒体合作,宣传微专业建设成效与特色,积极向行业企业推广微专业证书的价值,提升微专业证书的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

五、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与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微专业为地方高校破解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困局、实现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创新载体。其价值绝非简单的课程“缩微”,而在于通过“小而精、活而专、跨而融”的形式,精准对接区域发展脉搏,深度融入新文科内核,探索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微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微专业学习成果的长期追踪评估、跨区域学分互认机制构建等议题中。

参考文献:

[1] 郑竹青 . 微专业新文科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探讨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07):81-83.

[2] 黄建伟 , 薛鹏 . 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微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J].中国软科学 ,2024,(S2):433-438.

[3] 崔玉荻 . 新工科视域下微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36(03):70-76.

[4] 王婉娟 . 涉外法治微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大学涉外法治微专业为例 [J]. 大学教育 ,2025,(12):38-43.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2023 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专业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334)阶段性成果;山东省2024 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慧(1986-),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