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究

作者

张莉祥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7303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尤为重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和影响,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踏入21世纪的大门以来,信息传播的模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微信、微博以及各类主题网站等新媒体形式,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资讯的关键途径。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崛起也伴随着信息传播的无序与复杂化问题,部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漏洞,向我国高校的师生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这给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项关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迫切需求,更是培育能够担当新时代重任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一、新媒体的特征与影响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辐射力、广泛的覆盖面、迅猛的传播速度以及高度的交互性,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它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广泛传播,为大学生群体构筑了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和多元化的沟通桥梁。然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导致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剧增。一些低质、甚至有害的信息和反动言论趁机在网络空间肆虐,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特定地域内,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纽带、稳固的经济互动和共同的心理特质而凝结成的民族情感纽带。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各成员间的共同福祉与共同命运观念,构成了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坚实思想支柱。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尊感至关重要,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内容

针对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大学生的信息偏好,我们必须持续革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契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通过引入生动鲜活、贴近现实的案例与故事,我们可以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巧妙融入具体场景之中,使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这些素材既可源于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也可来自文学佳作,它们需具备典范性、典型意义和启迪价值,能够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并激发他们的深思。此外,我们还需结合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兴趣倾向,设计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凭借这些富有创意的教育内容,我们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国家昌盛、民族繁荣的关键作用,进而协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拓展教育载体

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渠道。通过构建主题明确、内容详实、形式多样的新媒体阵地,如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我们能够迅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核心内容,确保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松获取这些信息。这些新媒体平台凭借其传播迅捷、覆盖广泛的特点,更能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需求进行精准推送,从而显著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倡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互动和交流,通过发表留言、参与评论、转发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见解和感受,共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这样的互动机制不仅能够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携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创新教育方式

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撑下,我们有机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性探索,使其展现出更为生动、直观且极具吸引力的新面貌。利用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我们能够逼真地模拟出形形色色的历史场景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就仿佛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使他们能够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以及绚丽多彩的灿烂文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能够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点燃爱国热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助力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去探寻和领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巧妙地将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精心组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充满趣味和活力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踊跃参与其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使他们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奋斗。

结束语: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丽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1):83-86.

[2]高岳涵,苍星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11):178-186+204.

[3]丁耀武.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J].前进,2024,(06):10-12.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