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动-认知联合训练对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

邓永芳 曹淑兰 王恒之

赣州市大余县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500

中风,亦称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征,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在中风后的康复过程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运动-认知联合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干预模式,其理论基础源于神经科学、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该模式将运动训练和认知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可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2]。因此,本研究探讨运动-认知联合训练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4年7月~2025 年6 月收治的60 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n=30 )与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 及MRI 等相关检查确诊; ② 符合中风诊断标准; ③ 年龄≥18 岁; ④ 病情稳定,可以理解并配合康复训练; ⑤ 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伴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② 伴恶性肿瘤; ③ 伴严重器质性病变; ④ 既往有智力或视听障碍; ⑤ 既往有酗酒或药物滥用史; ⑥ 中途退出研究。试验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1~85( 58.83±6.04 )岁,病程 21~52(29.67±3.31)d。对照组:男18 例,女 12 例,年龄 49~83(58.36±6.21)岁,病程 20~49(29.24±3.17)d。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健康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运动-认知联合训练,每次训练 60~90min ,每周5 天,持续8 周。具体流程如下。 ① 热身阶段:在坐位或站立位下,进行从颈部、肩部、躯干到髋、膝、踝关节的全范围主动辅助或主动活动,训练10min。 ② 联合训练阶段:先完成 15min 抗阻训练(上肢推举弹力带),同步进行数字记忆任务,治疗师口头报数,由患者复述;再进行 15min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同时要求患者默记治疗师展示的 2张图片特征;最后 15~20min 进行功能性协调训练(抛接球),同步完成执行功能任务,根据球落地位置决定下一步动作,如“球落在左侧则抬右臂”。 ③ 放松阶段:引导患者缓慢步行+深呼吸,同时回顾当日训练中的认知任务表现,治疗师给予正向反馈。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于治疗前、治疗8 周时,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共有凝视、视野、面瘫等 15个项目,总分范围为0~42 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

1.3.2 运动功能

于治疗前、治疗8 周时,采用 Fugl-Meyer 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上肢(33个项目)和下肢(17 个项目)两部分,每个项目0~2 分,总分范围为 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高。

1.3.3 日常生活能力

于治疗前、治疗8 周时,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包含进食、洗澡、穿衣等10 项内容,根据独立程度分为0 分(完全依赖)、5 分(需部分帮助)、10 分(完全自理),总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3.4 生活质量

于治疗前、治疗8 周时,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活质量,包含12 个维度,共49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1~5 级评分法,总分49~245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 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 NIHSS、FMA 评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 NIHSS、FMA 评分比较(  ,分)

注:

2.2 两组 MBI、SS-QOL 评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MBI 评分、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c 。见表2。

表 2 两组 MBI、SS-QOL 评分比较( ,分)

注:

3 讨论

随着医疗救治技术的显著进步,中风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有效提升,但患者存在一系列复杂且持久的后遗症,如神经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反应迟缓、偏瘫等症状, 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必须加强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积极寻找能使其快速康复的治疗手段。早期康复治疗是降低中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现代康复技术不断发展,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模式不断被丰富,以运动疗法、认知训练等为主,充分利用人体的脑神经可塑性特点,通过多感觉刺激的反复训练,可修复大脑病变部位,建立对侧神经功能代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MBI 评分、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分析原因在于运动-认知联合训练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中风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一方面,运动训练通过增加大脑的血液灌注和氧气供应,诱导神经可塑性的发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突触的重塑,为神经功能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神经生理基础,并可改善运动功能。另一方面,认知训练通过刺激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激活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增强神经可塑性和神经网络的连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认知训练所要求的注意力集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也可以反过来提高患者对运动训练的注意力和执行能力,使运动训练更加有效[4]。

综上所述,运动-认知联合训练可促进中风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丽琴,汤长发,罗伟强,等. 多模式运动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和神经可塑性的

影响[J]. 体育科学,2022,42(1):78-87,封 3.

[2] 周人龙,李响,张洪蕊,等.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亚急性期卒中患者疗效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成像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5,40(6):894-899,908.

[3] 王佳,张清芳,洪雅晴,等.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影响的 Meta 分析[J].

中国康复,2025,40(6):362-372.

[4] 李冬,张皓,刘楠,等.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效果的随机对

照试验[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9):1082-1091.基金项目:赣州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GZ2024ZSF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