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城市旅游形象为导向的深圳语言景观分析与启示

作者

张尹雨

北京师范大学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体现。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指公共空间中可见的语言文字呈现,如街道标识、广告牌、商业招牌、宣传标语等。它不仅反映了城市的语言政策与文化多样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游客对城市的认知与印象。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以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多元的人口结构和开放的城市文化著称。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打造“创新型国际化城市”的旅游形象。在此过程中,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语言景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的研究最早由 Landry 和 Bourhis(1997)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公共空间中可见的语言文字的呈现”,并强调其在反映语言政策、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性。此后,语言景观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在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探讨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语言景观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仍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中,这一领域尚有较大探索空间。

2. 深圳语言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语言种类多样,体现国际化特征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口结构高度多元化。据 2023 年统计数据,常住人口超过 1700 万,其中外来人口占比高达 80% 以上。这种人口结构决定了深圳语言景观的多语性。在深圳的主要商业区、旅游景点和交通枢纽,常见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等多种语言共存的现象。例如,在深圳湾口岸、地铁站、机场等地,标识系统普遍采用中英双语,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繁体字、日语、韩语等多语种并列的情况。这种多语环境不仅满足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需求,也向外界传递出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2.2 语言风格现代,体现城市创新精神

深圳作为“科技之城”“创新之都”,其语言景观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许多商业街区、科技园区的广告牌、电子屏幕使用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常用英文缩写、网络流行语或科技术语,体现出年轻、时尚、前卫的城市风格。例如,南山区科技园的广告语常使用“Smart Shenzhen”“Future is Now”等口号,强化了城市科技创新的形象。此外,一些新兴文创空间和网红打卡地也倾向于采用更具互动性和传播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如“Stay Curious”“ThinkDifferent”等,进一步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也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了深圳的城市辨识度和文化影响力。

2.3 语言功能明确,服务旅游导向清晰

深圳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出了诸如“深圳欢乐海岸”“东部华侨城”“大鹏所城”等知名旅游项目。在这些景区中,语言景观设计注重功能性与引导性,信息传达准确且易于理解。例如,景区导览标识普遍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语言简洁明了,配有地图与方向指示,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此外,部分景区还设置语音导览二维码,实现多语种切换,进一步增强了国际游客的便利性。在交通系统方面,地铁站内的换乘指引、公交站点名称、出租车服务提示等也都实现了双语甚至多语呈现,大大提升了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语言布局与信息组织,深圳成功构建起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语言服务体系,为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深圳的语言景观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或非核心商圈,公共标识中拼写错误、语法不当、翻译生硬等问题屡见不鲜。例如,“欢迎光临”被误译为“Welcome Guanglin”,或将拼音与汉字混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交流的专业性。其次,语言风格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区域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较大。部分区域为了追求个性化和创意效果,大量使用网络热词或方言俚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趣味性和地方特色,但也容易导致信息传达模糊,甚至造成误解,影响外地游客的理解和体验。再次,外语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尽管深圳拥有庞大的外籍人口和日益增长的国际游客流量,但公共场所的外语标识覆盖率依然有限,特别是在餐饮、交通等基础服务领域,除英语外的其他外语几乎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对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4. 优化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应在语言景观建设方面采取系统性措施加以改进。第一,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语言景观规划标准,由市政府牵头出台《语言景观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公共场所语言使用的具体规范,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排版、语种搭配等方面,确保语言景观在美观性与实用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第二,加强语言翻译质量的监管力度,建立由专业翻译人员组成的审核团队,或引入第三方翻译服务机构,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共标识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新,及时纠正低级错误。同时,可设立市民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好机制。第三,推动多语种服务体系的建设,在重点旅游区域、交通枢纽和涉外场所增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标识,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国际友好度。此外,还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翻译设备或移动应用程序,为游客提供实时、便捷的语言服务支持。第四,注重语言景观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增强其文化内涵与传播功能。深圳可在语言设计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如岭南建筑风格、客家文化符号、改革开放历史等,使语言与视觉设计相得益彰,不仅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也增强城市文化的辨识度与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整体塑造。

结语

综上所述,深圳语言景观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开放、多元、现代的城市特质。通过对深圳语言景观的分析,可发现其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有成功经验,如多语言使用、现代语言风格、清晰语言功能等;也存在语言规范化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不足,像语言使用不规范、外语比例低等问题。这为其他发展文化旅游的城市提供了启示。一是重视语言景观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使语言景观与城市整体规划契合。二是强化语言服务意识,通过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三是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将地域特色融入语言景观。四是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语言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语言表达准确一致。

参考文献

[1] 王 宗 英 . 国 内 旅 游 语 言 景 观 研 究 及 发 展 趋 势 [J]. 海 外 英语 ,2020,No.421(09):249-250.

[2] 李 青 . 北 京 什 刹 海 地 区 语 言 景 观 建 设 调 查 研 究 [J]. 中 国 市场 ,2020,No.1043(16):17-18+47.

[3] 张爽 . 旅游视角下珠海金湾区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J]. 旅游纵览 ,2021,No.339(06):55-57+98.